首頁>專題>12屆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十二屆全國政協第二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十二屆全國政協第二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建言“建筑產業化”發言摘登
●孫太利:
全國政協委員
建筑產業化是一個大方向,是發展之要,是民生的一件大事。
而推動建筑產業化發展,目前存在幾個問題,一是傳統建筑產業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現象。規劃和設計滯后于發展,造成建和拆重復問題,這是最大的浪費。二是盡管已經推廣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術、新工藝,但因涉及利益驅動的問題,當前還沒有落地。三是配套措施滯后,尤其是在城鎮化建設當中,二次污染嚴重,重復建設嚴重。四是我們對建筑質量缺少憂患意識,有原材料以次充好等現象,比如用海沙沒有通過沖洗代替河沙,這樣造成建筑物強度低,黏性較差,但建起來以后,卻難以發現問題。另外,目前的建筑設計規劃應該是70年或者上百年的規劃,但可能用到30年、40年的時候,房子就夭折了。原因就是原材料存在偽劣現象,而且存在行業保護。比如,人造板的甲醛問題,我們國家標準是1.5mg/L,國外一般標準是0.7mg/L。甲醛釋放限量標準與“十二五”規劃的要求、與我國人居環境要求、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為此,建議制定頂層規劃、通過抓安全、抓質量、抓規劃執行、抓科學施工,將每一個項目打造成百年建筑。
首先要制定好規劃設計,而且制定好的規劃設計不能變。建材的鏈條也不能出現問題。應該把建設程序規范化,要有質量保證體系。同時,建筑產業應該加快轉型升級,以科技為支撐,優化產品結構、優化組織結構,使綠色理念貫穿建筑產業的設計階段、建材生產、建造階段、建筑物運營與使用階段的整個周期,對建筑產業進行全產業鏈的優化,促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現在我們建造商品房,也鼓勵成品交易,不要再二次裝修,二次裝修帶來很大污染。最后,還要注重加強監管,培養相關人才。
●秦升益:
全國政協委員
如何解決住宅產業化問題,我個人的觀點是要立足于創新。
在創新方面,大家都提了諸多好建議,而我想說的是,建議大家重視中小民營企業的創新及其創新成果推廣。據我所知,目前,我國的中小民營企業已經在住宅產業化方面取得了一些很有價值的自主創新成果,問題是如何把這些成果有效地推廣應用。
我們仁創科技集團在住宅產業化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探索與實踐。具體做法是,通過自主創新把沙漠里的風積沙加工成一系列綠色建材,如墻體的內外墻掛板、柔性石材等部件及構件,用來系統集成組合裝配成生態綠色建筑,并已經成功應用于多棟樓房示范工程,效果較好,不僅防震防火,而且冬暖夏涼。
對此我談兩點認識。一是,住宅產業化之所以難,是因為它是一個系統工程,而目前存在的問題是,設計、施工與產品相互脫節,設計人員不了解創新產品,而創新產品生產企業又不具備設計資質而無法設計,施工是嚴格依據設計進行,如果設計上不去,有再好的創新產品,也無法得到示范應用,更談不上推廣了。這正是眾多中小民營企業創新成果推廣不暢的原因所在。因此,建議政府在重視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的同時,要做相應體制機制創新,允許工程承擔主體從事“設計——施工——產品”一體化運作。在這方面,我們已經有了一個成功案例:今年北京市海淀區在雨水收集利用方面做了大膽嘗試,區委、區政府利用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先行先試”政策,將國家自主創新展示中心“萬立方米雨洪利用示范工程”,交由仁創科技集團從設計到施工到采用自主創新產品一條龍負責,這樣既保證了創新產品的有效示范應用,又保證了工程質量與工期,同時還避免了常見的相互推諉扯皮現象。該工程僅今年8月11日的一場雨中就收集雨水3500立方米,達到設計目標,并得到社會各界好評。如果政府將這種做法推而廣之,相信住宅產業化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將有望得到解決。
二是,整合中小企業創新能力,與央企開展合作,相互取長補短。充分利用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創新活力以及取得的創新成果,讓這些創新成果得以迅速推向市場,從而促進民營企業的發展,同時解決我國目前住宅產業化面臨的問題。
●毛大慶:
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
一、 推進住宅產業化面臨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關于成本。住宅產業化的成本要高于傳統建筑方式,目前PC外墻成本增量大約是380元/平方米的水平。從日本的經驗看,這個差距可能會隨應用規模的擴大而略有縮小,但不會消失。
第二個問題關于標準。如目前關于住宅產業化缺少統一的技術規范和認證體系,給后期配套政策落實帶來困難。有些部分雖有標準,但不統一,如裝修部件標準,有關的投訴糾紛頻繁出現。
二、 政策建議:
1. 中央要出臺政策推進住宅產業化。目前沈陽、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出臺了一些措施,鼓勵住宅產業化發展,但僅憑地方之力難以推動這項工作。一是,住宅產業化實現規模效應需要有輻射半徑,單一城市無法滿足需要。二是,環境改善效應需要大范圍區域配合才能體現。某些城市對此認識不足。三是,有些政策地方難以協調,如標準、稅收等。
2. 用地規劃方面。參考香港經驗及北京、上海市已出臺政策,對立項的產業化住宅項目,給予3%-5%的容積率面積獎勵。此舉大約能夠彌補成本增量的20%-40%。
3. 稅費及財政補貼方面。一是,建議對住宅產業化工廠,考慮有些小企業不能提供增值稅進項發票,建議適用較低的增值稅稅率,如11%;在計算土地增值稅時,適當提高房地產開發成本加計扣除比例;二是,建議擴大綠色建筑財政補貼范圍,參考上海市已出臺政策,對裝配率達到15%以上的項目給予財政補貼每平方米60元,對裝配率達到25%以上的項目給予財政補貼每平方米100元,大約能彌補成本增量的15%-20%。
4. 住宅建設及管理方面。由于住宅產業化改變建筑投資支出節奏,大幅增加前期投入,建議辦理《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時可適度降低工程進度要求。在已實施預售監管的城市針對此類項目可免予監管或簡化監管要求。在進行宏觀調控時,注意避免誤傷。如因實施全裝修、產業化和綠色技術導致的成本增加,建議從房價上漲考核中剔除出去。
5. 住宅設計建筑標準方面。標準制定對推廣住宅產業化至關重要。在統一標準出臺前,為便于立項、規劃、審批、驗收及審計各環節的認定和操作,建議先確定以下幾項指標為產業化住宅項目的認定標準,包括PC率、全裝修和裝配式內隔墻的應用。
關鍵詞:建筑 住宅 產業化 體系 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