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新鮮事 新鮮事
最強大腦可以來自任何一個卑微的個體
最強大腦“讓科學流行起來”
《最強大腦》火了,這檔以“讓科學流行起來”為口號的節目,播出兩個月來,順利由收視率在同時段幾檔節目中墊底,躍升至同時段第一,不僅吸引來了李彥宏、周杰倫、章子怡等擔當“科學助教”,就連當紅的“都教授”金秀賢也將在3月下旬的節目中出現。
同時,盡管不乏爭議聲,節目卻也捧紅了“找茬王”鄭才千、“中國雨人”周瑋、“蛋叔”李勇等一批“最強大腦”。
事實上,這批“最強大腦”不僅成了明星,也將成為中國腦科學研究的樣本,同時成立的“中國超級大腦人才庫”,已有300人被納入其中。
節目主持人、復旦大學副教授蔣昌建則發現,看完節目后,身邊大部分人都感嘆自己是腦殘,但他朋友中“特別聰明的那部分人”——比如大學教授、白領和投行工作者都特別愛看,“他們在丈量自己和挑戰者之間的距離。”
要強調科學,就必須有科學體系
當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李衛東第一次接到辦公室秘書打來的電話,告訴他《非誠勿擾》節目組想請他做節目時,正在美國做訪問研究的他覺得很奇怪,后來才得知,是《非誠勿擾》的主創團隊在做一檔新的科學真人秀節目。
當看完節目組發來的策劃案、德國原版節目的樣片和已經找到的幾十名選手的資料后,“我就覺得非常震撼,這一定是要用自己的后半生去做的事,所以馬上把手上的活兒干完回國。”李衛東說。
和李衛東一樣,節目背后的20多名中科院院士、教授組成的專家團隊,基本上都是第一次“觸電”。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院長劉嘉說,此前,也有各種各樣的電視臺找過他,但大多都是請他做心理訪談、調解節目的嘉賓,“見了都覺得很失望,一般是談半個小時就友好分手。”
節目組的“智囊團”包括國內20位來自腦科學、生物學、運動神經學專業的院士、教授、長江學者以及國外的十幾位來自耶魯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專家團隊并不是掛名的顧問,而是從前期策劃到選人,從項目確定到如何評判,全程參與節目。
《最強大腦》脫胎于德國科學真人秀節目《Super Brain》。但劉嘉說,德國的節目更像是“怪人秀”,雖然也有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特技展示,但卻缺少對項目難度和科學性的評估和解釋。
“要強調科學,就必須有科學體系。”設計節目背后的科學體系,便是劉嘉的任務。歷時半年,他確定了一套評估方案:對每一個參賽選手,都要先運用Cattell-Horn-Carroll(CHC)智力模型進行評估,進行一份由58道題組成的測試,從流體智力(通用能力)、晶體智力(習慣性知識)、加工速度、感知運動能力4個方面及各個小項來進行打分,再確定選手要挑戰的項目。
評估結果不僅是對選手的能力測定,還會影響到項目的設定。比如,第一期節目中,從2.25萬個魔方色塊墻中“找茬”的鄭才千,在上節目前已在記憶界小有名氣,19歲時便獲得過世界腦力錦標賽的最高榮譽“世界記憶大師”稱號。但經過評估,劉嘉發現他不僅具有超強的記憶力,還同時具有很強的視覺能力,所以才設計了魔方墻的項目。
而曾被鑒定為智障、卻能夠在短時間內計算16位數的14次開方的選手周瑋,在錄制前便到了劉嘉所在的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檢測。在進行了系統化的行為測量和對大腦結構、功能的磁共振掃描,發現在做數學題時,他的大腦內頂溝和上額葉有明顯的激活。“這說明他的大腦沒有任何損傷,反而運算能力極強。”劉嘉說,如果周瑋早些被發現,可能會成為數學家或者密碼學專家。
編輯:顧彩玉
關鍵詞:節目 大腦 科學 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