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超常規發展負面效應顯現
研究生師徒關系困境如何突圍
機制改革尚需時日 “臭味相投”是和諧的前提
由研究生擴招導致的一系列負面效應,已在近年內受到關注。在2013年3月1日教育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副 司長孫也剛強調,今后研究生教育將從注重規模發展轉變為注重質量提升。為防止“導師不導”現象,近年來,各高校、科研院所也紛紛出臺規定,限制每位導師每年的招生人數。
不過,“項目養人”模式仍然是世界范圍內的通行方法。馬臻建議,鑒于這一做法在短期內得不到解決,一方面,應加強導師的職業發展輔導,作為導師,就應該多和研究生在一起,不但要指導科研業務,而且要多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和生活困難,甚至和學生去食堂吃飯;同時,也要加強對研究生的學風教育和過程監督,建立清退機制。
在馬臻看來,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好的導師,比如他自己讀博的導師,雖然也是“放羊型”的,每年在實驗室見到他不超過5次,但他把學生都看作獨立的科學家,和學生像同事一樣探索科學問題,因此放手讓學生去實踐。
“好的導師培養人、提攜人,但是平庸的導師利用人,把人當作有手的工具。選導師不能只是看光鮮的外表、職務、履歷、發表文章,還要看人品和是否愿意并有能力提攜后輩。”馬臻說。
安美建則認為,“項目養人”并非一無是處,導師的科研項目是學生進行研究生學業的經濟基礎和科學基礎,學生的開銷要從項目里出,其研究生學業方向的合理性也來自項目的合理性。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導師和學生間‘臭味相投’是達到和諧的最簡單條件。”安美建將不同的導師概括為“放羊人型”、“公司老板型”、“保姆型”、“玉皇大帝型”、“唐僧型”等,他認為,在剛開始進行雙向選擇時,學生就需要選擇與自己“臭味相投”類型的導師,從而順利完成從學生向科研工作者的轉變。如果選擇的導師不適合自己,無法完成項目的工作,就應該及時更換導師或退學,這也是國際慣例。“不能對導師有任何專業之外的期望。在國際上,導師都是把研究生帶進某個領域的領路人,導師領進門,修行還是靠個人。”
喻海良也認為,正因為導師和研究生是雙向選擇關系,因此有必要加強研究生入學前的教育。學生在選擇導師之前,就必須有足夠的認識,如果選了有行政職務的導師,就要做好見不到導師的心理準備,而不要抱怨導師不負責任;而導師在招生的時候,也應該告訴學生自己是否有行政職務,每個星期能有多少時間用于科研和指導,如果無法滿足學生的期望,應該盡早說明。
回想起自己在國內的研究生階段,夏季覺得,“在最渴望知識,對科學最抱有熱情的時候,卻未能很好地汲取養分。”
總結自己找導師的教訓,他認為當時太過注重導師的名氣和地位了。“指導自己的老師是否負責,是否有科研素養,才是最關鍵的。”因此他覺得,學生在找導師時不能太盲目,“不能專門找院士、長江學者,或者行政級別高的,他們往往最沒時間指導學生。”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導師 學生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