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2014全國兩會>好聲音>文化文化
吳為山委員:追夢2014年
一馬當先 吳為山 作
馬,是雄健、力量、速度的象征!
馬年之馬仿佛一種圖騰,予人們以希望與寄托,更鼓舞人們追求與奮進。杜甫詩中有“一洗萬古凡馬空”,不僅是對馬的贊美,更多地表現了馬與時代的相互關系,歷史悠悠,唯一馬當先超塵之駿方可洗滌萬古凡俗。不僅如此,杜少陵對馬的最高禮贊與期望是“堪可托此生”,將一生托付給馬,足以見得馬的秉性與能耐。
我心儀韓干的馬,蘇軾在其《韓干畫馬贊》短短的150字中將氣度非凡、神姿妙態的四匹各具個性的馬寫得散淡閑逸中見骨勁雄風。韓干懂馬,讓它們在自然中獲得自在,適得其所,盡顯神韻。蘇軾懂韓干,知其匠心,故以文述之,深得要旨。我欣賞悲鴻大師的馬,似奔騰的精魂,折射著他的人格精神。觀其作,蹄疾聲聲,浩氣凌云。我的老師蔣蓀生教授是悲鴻先生弟子,彌留之際將其收藏50多年的徐悲鴻所畫之馬托于我,畫上有悲鴻先生的長題:“南來宜天馬\由來萬匹強\浮云連陣沒\秋草遍山長\聞說真龍種\仍殘老骕骦\哀鳴思戰斗\迥立向蒼蒼。——《三十二年暑悲鴻磐溪遣興》”這匹從70年前走來的神駿,帶著悲鴻先生復興中國美術的高遠抱負,經過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僅從時間意義上、更從文化意義上敘述了一個歷程。它從當年悲鴻先生工作過的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隨我來到北京,現供于中國雕塑院辦公室,馬年更顯魅力。它神出古異,寵辱不驚,一步一步走向未來。
在人類文化史上,以文學、美術、音樂等表現馬的作品浩如煙海。僅從中國雕塑的發展看,就有許多名作令人難忘?!恶R踏飛燕》表現的是疾速;《馬踏匈奴》表現的是正義;《昭陵六駿》則表現了立下赫赫功勛的戰馬的神韻。這些富于萬千氣象的馬予人以靈感。馬年伊始,我創作了兩匹馬。一匹是奮蹄翔云之馬,一匹是從容駐足之馬。它,塑造了一位沐浴時代春風,腳踏實地奮力開拓,具有理想主義色彩的追夢者,反映了當代人的心態。
憶舊歲,在藝術創作,理論探索,教學科研,行政事務,參政議政,社會工作,國際文化交流諸方面均有所涉獵,亦有收獲。隨著我雕塑作品先后在聯合國總部及意大利國家博物館的巡展,孔子、老子尊像立在了聯合國,潘基文秘書長手扶孔子像深情地說:“孔子教我們如何修身,治國,平天下。”當來自世界一百多個國家的使節參觀了展覽會上的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組雕模型,潘基文表示,吳為山的雕塑不僅表現了一個國家的靈魂,更表現了全人類靈魂。同年作品在世界雕塑之都羅馬的展覽,則令意大利國家文化部長感慨“從作品看到了一個國家前進的步伐,因為這里有傳統,也有現代”。意大利文化部經國會通過,將我創作的《超越時空的對話———齊白石與達·芬奇》組雕永遠立在了意大利國家博物館。文藝復興的故鄉留住了東方齊白石,為的是與達·芬奇對話。這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何以對話?!沒有問題,這是無言的,沒有障礙。這對話是以文心與藝術而虛擬的對話,它的核心在于心,在于人類共通的情感與精神!對話永遠是人們溝通的途徑,對話也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重要方式?;谶@樣的對話原理,我創作了《天人合一——老子》,該作品獲得“2012盧浮宮國際美術金獎”。要看到這不僅是我個人的努力與成就,更在于中國哲圣老子的感召力量,在于中國在國際社會地位的提高……
我的工作和精神的負荷皆重,身兼多職。也常有人問,這么多頭緒,如何分配時間與精力?不相關的工作性質,其思維方式也不同,社會倫理邏輯與藝術形象思維,集體行為與個人創作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相悖的,如何有機聯系?我的回答是,互為資源。廣泛的社會生活是藝術的土壤與源泉,而積極參政議政,調研,會更為深入地了解社會,進而把握社會發展的規律。在過去的六年中,我曾提交過20多份提案,涉及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中國文化走出去、城市文化建設,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書法進中小學課堂以及人文學者的退休年齡問題等。其中不少提案受到重視,80多家媒體轉載“書法進課堂的提案”?,F在在多位政協委員的努力下,書法已正式列入中小學課堂。在寫這些提案的過程中,我去云南、貴州、甘肅、四川、陜西、廣東等省調研,與生活在山區的老鄉們交流,不僅獲得了大量具體的數據可供提案論證,還從生活與自然的深處體驗人的本質情感,為我的藝術創作尋找源泉、注入鮮活的精神瓊漿。這種由感性到理性的對社會生活的了解、思考,也使自己的世界觀發生了變化,胸襟更宏大,視野更開闊。它對于以人為本的藝術創作與研究是內心力量的支撐。我20年前曾看到毛澤東同志手書的“世事洞明皆學問”,深有所悟,知識和實踐,思考與創造需要豐富的經驗和學養來互動。
學養靠什么?靠讀書。作為間接經驗的書本知識,是人類經驗與智慧得以傳播的載體,所謂開卷有益、讀書明智是也。文化人,舊時也稱“讀書人”,可見讀書與文化之間的必然關系。而現時讀書人時常為各種論壇、各種會議、各種應酬所左右,尤其是社會名流,甚至招商會議也要去站場子。我覺得,如果文化人內心都沒有定力,不讀書養性、養氣,何談創造新文化!我的伯祖父、學者、書法家高二適先生有副對聯“讀書多節慨,養氣在吟哦”,中國文人的氣節、氣概、氣韻、氣度是須文化滋養出來的。讀史書,讓自己的文化年齡向歷史延展。讀世界史、中國史,讀思想史、文化史。讀史,可以在古代的人和事中找到文化典章和藝術經典所產生的時代背景,從而更深刻地領悟傳統,并讓傳統“活化”。其次,是創作。一個藝術工作者的生命是藝術,其生命與藝術的表征是作品,作品是一切!他的所有知識、修養、情感、意志、理想與價值追求皆在作品中展現。創作是生活的方式,創作是生命的存在,創作是信念的追求,創作是價值的實現。30多年的創作實踐告訴我一個真理,唯真才是藝術。真,就是真感受,真感情,藝術家要做真人。藝無止境,今天的成就不過是明天的起點。對于一位藝術家而言,一生如一條河,上游、中游、下游,每一段都是整體中的局部。要使自己的藝術創造力不斷奔涌,最終歸入人類文明的大海而永不枯竭,需要在每一個階段都有新的創造。藝術創作的新不僅在題材、內容,同樣,藝術語言,語言及形式的創造是藝術智慧的體現,它更具有藝術史與世界性的普遍意義。再次是教學,近年來疲于創作、交流、行政事務,相對而言疏于教學,常于內心愧對學生。我在美術學、宗教學、設計藝術學三個方向均指導博士生。當今資訊的發達,年輕學人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強、途徑多。他們掌握的新知識往往使我們望塵莫及。記得十多年前費孝通先生在南京大學的演講中說道:“我不懂的東西太多了,我要學習。我若今天考試,還考不過我的學生呢。”他還說“我之所以能有資格坐在臺上,是因為我老。”時至今日,費老虛懷若谷的仁厚的智者形象依然歷歷在目,令人敬仰。90多歲的費老學貫中西,尚能如此,我何嘗不自省、自修而努力做到學高為師?!費老講自己的資格在于老,其實,非僅生理年齡,更在于他學富五車、道貫中西。所以,如此大師方可成為傳道、授業、解惑之楷模。師生之間,學生選擇老師是信賴,老師錄取學生是信任。碩、博階段的師生關系是雙向互動,“得天下英才而育”與投名師之門而學,皆為樂事。學生將美好的年華寄托于老師求得人生的塑造,而名師若只是虛名則必誤人子弟啊!新型的師生關系是共同探討、研究,走向真理的彼岸。我們這一代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人,成長階段碰上“文革”,初中之前課堂上沒有學習傳統文化。所幸的是,自我七歲始,父親每天教我背古詩,逐漸長大后又給我講《紅樓夢》等名著。大學畢業后到西方游學,尤感中國傳統的價值。父親每天早晨四點多起床讀書的習慣,對我影響也很大。所以要指導博士生,著實要使自己博,須博學,須博覽,須博聞,須博采。要使自己有士的風范,須儒,須雅,須恭,須謙。
讀書、創作、教學,做好這些本位工作可謂獨善其身,但同時還要履行好政協委員和民盟文化參政議政的職責,我今年將對全國農村小康文化作調研。目前,農村文化現狀滯后于小康經濟的建設與發展,農村文化現狀與日益增長的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尚有很大差距,小康農村需要小康文化。小康文化是提高思想文化素質、塑造當代新型農民的精神家園。中國夢不是發財夢,農村教育、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的均等是保證全民共圓中國夢的基本條件。為此而努力也是一個文化人的義務所在。與農村文化相對應的城市文化建設,要關注的問題很多,但就我的專業與工作性質,今年的重點是與相關委員共同呼吁有關部門落實城市雕塑建設的立法問題。目前,大規模的城市化背后存在著功利主義,它的最大特征是短期化效應。沒有文化價值體系的支撐,只能根據,“殘留的記憶”和“個人的興致”選取“文化”,構成不倫不類的“中西合璧”,何談展現當代中國的精神面貌?城市雕塑,是城市精神、城市靈魂的象征。它直接向世界標明文化特征,并展示時代風貌。因此,城市雕塑的創作是超越于個體行為的公共藝術,其思想性與藝術性尤為重要。通過雕塑凝聚文化力量,對中華文化進行形象的藝術的解讀,讓世界了解。讓世界了解與了解世界是國際文化交流中一副對聯的上下聯。今年我將與同仁共同策劃中國當代雕塑藝術在法國的展覽和學術主持第四屆長春世界雕塑大會,從走出去、請進來的過程中實現價值的傳播。
2014年,是一匹駿馬,我們騎上了,就慢不下來。唯有和著它前進的節律而奔馳……
編輯:付裕
關鍵詞:創作 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