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最政協最政協
全國政協委員:在“緣木求魚”與“竭澤而漁”之間尋平衡點
全國政協委員、環境保護部原副部長張力軍:
在“緣木求魚”與“竭澤而漁”之間尋找平衡點
“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實踐反復證明,脫離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離開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密不可分。”在綠色經濟遂寧會議高層峰會上,全國政協委員、環境保護部原副部長張力軍認為,實現兩者的良性互動、持續共生、協調融合才應該是今天追求的方向和目標。
張力軍指出,在一定程度上,發展其實就是消耗了資源,產生了GDP,留下了污染;但由于我們不能不發展,所以需要在資源消耗、污染排放與GDP增長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形成合理的性價比,讓GDP更加綠色、生態、環保。即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支撐更大規模的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多贏。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張力軍建議,在環境政策方面,應著重采取一系列措施:
第一,要運用好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這個“控制閘”、“調節器”。他指出,環境影響評價是環境保護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決策的重要保障和切入點。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可以從源頭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使我們支持的、鼓勵的得到充分發展,把限制的、禁止的逐步打壓下去。
第二,要充分利用好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這個“緊箍咒”。張力軍認為,污染減排既要削減存量,又要控制增量。通過制定減排目標,嚴格責任考核,推動工程、管理、結構三大減排措施落地;通過污染減排的“倒逼機制”傳導到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上來,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
第三,要進一步牢固樹立環境成本的意識。他建議,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環境成本,以環境成本優化資源配置。積極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和環保收費改革,研究制定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產業政策,深化綠色信貸、綠色稅收、綠色價格、綠色貿易、綠色證券、綠色保險以及脫硫、脫銷電價等環境經濟政策,努力使環境成本產生的效益最大化。
第四,要大力發展壯大環保產業。據張力軍介紹,近年來,我國環保產業發展速度較快,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差距。“同樣一種物質,在我們手里是垃圾、是污染,而別人卻可以通過環境科技將其轉化為資源、能源。”他建議,我們必須大力發展環保產業,鼓勵推進環境科技創新,形成一個門類齊全、裝備先進、富有活力的環保產業體系,為加大污染防治力度、騰出和擴大環境容量、促進綠色發展提供支撐。
第五,要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他建議,要堅持把環境保護與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把保障群眾飲水安全作為首要任務,集中力量解決水、大氣、土壤污染等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積極倡導適度消費和綠色消費,改變破壞自身生存環境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
第六,要讓重要生態系統休養生息。張力軍指出,目前一些地區、一些重要生態系統已不堪重負,亟待休養生息。要通過劃定生態紅線,保護好重要生態功能區、環境敏感區、脆弱區;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力度,早日恢復和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科學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撐。但張力軍強調,休養生息不是消極無為,不是延緩停頓,不是不要發展,而是為更好、更快、長期可持續的發展創造條件、積蓄力量、拓展空間。(王碩)
編輯:楊雅婷
關鍵詞:綠色 環境 環境保護 全國政協 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