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最政協最政協
非遺進校園傳承從師徒走向社會 廣東省政協主席關心收徒弟
非遺進校園傳承從師徒走向社會
新快報訊 記者周雯 通訊員刁定宏 曹曉亮 宋敏報道 “帶徒弟沒?”、“這是你的徒弟吧?”……昨日上午,廣東省政協主席朱明國和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庹震來到設于廣東粵劇院的“中國文化遺產日”廣東省分會場,是否收到徒弟,成為朱明國最關心的問題。
記者從廣州市非遺中心了解到,現在非遺的保護調動各區力量,讓非遺走進校園,作為興趣課向小學生普及,這是目前推廣和傳承非遺最為樂觀的辦法。
生存:從實用品到工藝品
江門新會葵扇工藝,已經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廖惠林昨日帶著徒弟,在省粵劇院展示自己的工藝。在常用的白底大葵扇上,徒弟用電烙,通過烙烤在扇面上作畫,烙烤的扇子比不加工的貴10元左右。
與很多非遺傳承人相似,1999年葵扇工藝廠倒閉后,廖惠林自立門戶。廖惠林說現在做一把扇子的耗時比以前多得多,“大概要一個星期,純手工制作,純手工作畫。”由于生活習慣的變化,扇子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減少,廖惠林現在只能走禮品路線。目前,在廣東做葵扇工藝品的,只有廖惠林一家,每年能賣出幾萬個葵扇,大多數客戶分布在北上廣。
傳承:從師徒到社會推廣
廣州市非遺中心負責人介紹,由于商業價值的減弱,招收徒弟等變得越來越困難,但政府及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增強,也提供了更多展示機會,將他們作為文化名片進行保護與扶持,對非遺的傳承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去年,廖惠林就隨省文化廳去了烏克蘭等地交流,作為一張廣東的文化名片進行推薦。而鰲魚舞等廣州市級非遺,已經成為一項公眾的文化遺產,走進校園,成為小學生興趣班的內容。在今年暑假非遺班,鰲魚舞、粵劇等將在各特色學校開班,免費教授相關的非遺課程。
編輯:劉愛梅
關鍵詞:非遺 傳承 進校 校園 師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