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協商協商
天津市政協協商座談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利用
天津市政協協商座談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利用
“處理好保護與利用,對得起子孫萬代”
本報訊(記者張原)“歷史是根,文化是魂。面對快速城市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沖擊,天津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如何在發展的大環境下,處理好眾多歷史文化遺存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是黨和政府面臨的嚴峻課題。”6月9日,天津市政協圍繞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利用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
天津是1986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天津現有不可移動文物共計2082處,涵蓋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6大類型,且得天獨厚地擁有以長城、大運河、明清海防三大工程為代表的跨區域的大型文化遺產。此外,天津擁有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達975處,贏得了“近代百年看天津”的美譽。
天津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工作,認為提高歷史文化保護水平責任重大。市政協把這個問題作為今年履職重點,市政協文史委組織專家、委員在天津有關區縣進行了深入調研。市政協召開此次雙周協商座談會,希望為深入挖掘天津歷史文化資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推天津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為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由于歷史文化遺存種類多樣、層級多樣,保護責任部門不盡相同,除了文物部門外,還涉及市建委、市文物局、市旅游局、市規劃局等部門,相互之間缺乏溝通協調機制,在城市拆遷、舊城改造與規劃過程中保護規劃不當,導致一部分具有歷史風貌、地域特色的建筑被拆除和毀損。”崔志勇委員提出,實現城市歷史文化遺存保護目標,最主要任務是完善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管理調控機制和組織規劃,使其不僅得到充分的保護,而且得到充分的利用。
“在城鎮化過程中,如何保護和利用好現有的歷史文化遺跡?讓人痛心的是,隨著傳統村落消失的還有大量的古老建筑、獨特的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視城鎮建設與歷史文化傳承的關系,真正使城鎮具有較高品質、個性化,真正把老祖宗遺留下來的寶貴遺產繼承好、保護好、利用好,使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合發展、相得益彰。”胡有剛委員調研了西青區第一大村當城村。目前,當城村宋元時期文化堆積豐富,村內保留有大量清代、民國時期古建筑,但該村已列入示范小城鎮試點,正進行第一期的拆遷和集中建設。胡有剛委員呼吁進一步提高當城村遺址的保護層次,盡快將其列入天津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明確保護范圍、責任和類別,強化保護措施。
會上,來自文保一線的委員、專家學者還就進一步加強天津市歷史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利用、加強青少年鄉土歷史文化教育、進一步建立健全各區縣文物管理機構等問題提出建議。
“歷史文化名城不可復制再生,彌足珍貴,一定要保護好,不可過分商業化,妥善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要對得起子孫萬代。”天津市政協主席何立峰說,市政協要充分發揮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智庫優勢,抓住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利用的重點、難點問題,深入調查研究,促進全市形成合力,統一共識,多建睿智之言,多獻務實之策,把天津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利用工作引向深入。
編輯:劉愛梅
關鍵詞:歷史文化 保護 利用 歷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