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協商協商
西安市政協常委會獻計新型城鎮化 人要過得舒心
不是為了建造新城,而是為了人過得舒心
——西安市政協常委會議獻計新型城鎮化建設小記
近日,陜西省西安市很多部門負責人的案頭都放上了一份市政協提出的《積極穩妥扎實有序推進西安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調研報告》。和調研報告在一起的,是市長董軍4月16日作出的批示,“市政協的這份調研報告對我們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他要求,各相關部門、區縣注意在具體工作中參照落實。
作為千年古都的西安正在圓著一個“大都市”的夢,即建設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而城鎮化是實現這一“夢想”的必由之路。截至2013年末,西安市的城鎮化率已達到72.05%。按照全球發展規律,城鎮化率在超過70%后,其增長步入平緩期,普遍的年增長幅度在0.5%以內,部分地區甚至會出現逆城鎮化現象。
在新形勢下,如何穩步推進西安新型城鎮化建設?3月底,市政協十三屆十三次常委會議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進行了專題協商,并最終形成了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深刻指出了西安城鎮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認為國際化大都市建設,就是追求各項指標,擴大城市規模,但從西安市主城區來看,承載力已經達到極限,人口擁擠、就業困難、交通堵塞等‘城市病’十分嚴重;在對城鎮化概念的認識上單純、機械地把城鎮化理解成農村人口居民化,甚至強行圈地搞建設,硬性轉換農民身份,過分追求城鎮化率,從而忽略了城鎮功能的提升、公共服務的完善等方面的問題。”
“體制問題依然突出。一是受戶籍制度限制,農民及子女很難在城市落戶、就業和發展;二是城鄉土地資源良性互動關系沒有形成;三是城鄉社會保障政策和標準不一。”
問題還包括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規劃的科學性有待提高、產業支撐力度不大等等。
針對這些問題,調研報告給出了一系列的建議———
吸取國內一線城市空間發展失控的教訓,重新梳理市域空間層次,形成一核多心、軸向發展的組團式城市發展格局。同時,要明確規劃區的功能、區域范圍,區域間應留有足夠的發展空間,防止大城市“攤大餅”、中小城市盲目擴張、小城鎮遍地開花。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綜合承載能力。著力構建城鄉綜合交通體系,完善城鎮公用基礎設施,以新型社區布局統攬基礎設施建設。
合理使用土地,堅持集約發展、有序發展,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合理確定城市發展規模,完善城鎮建設用地標準,強化人均建設用地指標控制,挖掘存量用地潛力,不斷提高土地利用率。
……
在這份調研報告中也融合著很多常委會議上各民主黨派市委和委員們發言的“好聲音”———
民建西安市委提出,圍繞國際化大都市的小城鎮建設,應是這樣一種效果:如眾星拱月,明珠環繞,渾然一體,相映生輝。而不是千篇一律、千鎮一面。
民進西安市委建議,根據小城鎮的發展特點,可以考慮設立小城鎮建設的專項資金。因為區縣是小城鎮建設的責任主體,區縣必須建立持續、穩定的小城鎮建設資金投入機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小城鎮持續健康地發展下去。
王曉萍委員呼吁,西安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起點城市,應把培育周邊特色小城鎮作為突破口,一方面以綠色生態理念傳承歷史文脈,一方面以改善民生為目標激活釋放現代西安的科技資源潛能。
馮立文委員提醒:沒有產業支撐的城鎮化就是土地的城鎮化,沒有“產”和“城”的融合,城市發展就會失去動力。只有產城融合發展,以產業為引領、以城市為載體、以人為根本,實現產、城、人的高度互動,才能真正走活新型城鎮化這盤棋。
“以人為本”,這個詞無論在調研報告中還是委員發言中,一再被提及。
編輯:劉愛梅
關鍵詞:城鎮 建設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