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建議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建議讓傳統農業“結網”而行
★核心觀點
近年來火熱的“互聯網思維”讓很多傳統行業飛了起來。生產工具決定生產力水平,而“互聯網”這一無比先進的“生產要素”,更是為傳統農業的裂變新生注入了無限能量,也再次將傳統農業的升級之路推上風口浪尖。
“互聯網下傳統農業的升級之路,實際上講的是農業信息化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農業部副部長牛盾一語道破,就互聯網下傳統農業的升級之路娓娓道來,生態農業、種業有望成為2014年熱點板塊,糧食安全和土地改革的關注度會貫穿整個2014年,傳統農業的升級之路已經越來越寬闊,資金也會爭相涌入農業中,與此同時,政府對農業的扶持力度還會不斷加大。
為農產品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我國是農業大國,現階段我國農業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之中,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是農戶小生產和市場大流通之間的矛盾。在互聯網方興未艾的時代背景下,如何使傳統農業與互聯網“結伴而行”,實現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實現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的有效對接,是農業升級之路上的最大考量。
對此,牛盾表示,從國家層面上來講,在快速推動農業化、城鎮化的過程當中,也尤為重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問題。市場經濟最大的問題,就是一定要有一個信息的對稱,如果在互聯網條件下,拿到的信息少,那就弱之又弱。“所以說,在互聯網條件下,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就是信息對稱的問題。”牛盾說,農民需要的信息,政府就應該及時、權威地在網上發布,告訴農民群眾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價格信息、成本的信息、銷售的信息,使作為生產經營主體的農民自己來決定生產計劃。
農產品的品牌化是必經之路,而品牌營銷更離不開各種新媒體,“褚橙、柳桃、潘果”無不都是借助微博、微信形成病毒傳播的成功案例,可以預見今后會有更多人為家鄉或特色農產品代言,社會化媒體將成為農產品營銷的新戰場。
為此,牛盾建議,政府要做好互聯網政策和基礎設施的投入,讓互聯網機制得到延伸,真正服務于農民,服務于農業。傳統農業因低價值、慢運作的方式一直處于價值鏈的低端,而以現代生產方式、加工方式和經營方式運作的現代農業,無疑是一個潛力無限、財富巨大的龐大產業,一個繼互聯網之后的“新興產業”。
培育新型農民做未來種田人
從2004年起,中央連續11年以“三農”作為“一號文件”的主題。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民對子女教育重視程度的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大面積轉移,導致出現農村空心化問題,原有的零碎經營模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農業生產需要。“未來誰種田”的問題已經無可回避。
牛盾指出,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這意味著既要注重引導一般農戶向采用先進適用科技和現代生產要素的方向轉變,又要采取獎勵補助等多種辦法,扶持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鼓勵農民興辦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類型、多元化的農民合作社。在不斷提高農戶生產經營集約化、專業化水平的同時,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形成農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之間相互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新型生產經營組織形式。
“內外兼修,‘內’要培養新型農民做未來種田人,‘外’要依靠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為互聯網下傳統農業的升級鼓呼助力。”牛盾說。中國農產品必將做大做強,這是國策、社會與經濟環境、產業規模、技術條件、競爭環境、消費水平和需求達到一定程度時必然出現的結果。當前,政策利好,社會經濟條件允許,消費在升級,企業在覺醒,進軍現代農業時不我待。
編輯:付鵬
關鍵詞:農業 傳統 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