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會議會議
北京市海淀區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聚焦投融資體制改革
軟環境創造好 融資不是問題
5月4日上午8點40分,距北京市海淀區政協第25次主席會議暨雙周協商座談會召開還有20分鐘,區政協委員王穎已早早來到會場。
吸引王穎的不僅是此次會議主題——“投融資體制改革”和“人力資源產業園建設”,更重要的是,海淀區委副書記、代區長于軍,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彭玉敬,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負責人及相關委辦局負責人的出席,讓他覺得此次會議的“含金量”很高。
王穎的感受是有原因的。為創新政治協商活動的組織方式,落實海淀區委領導關于由“要我協商”向“我要協商”轉變的要求,早在去年11月份,海淀區政協辦聯合海淀區委辦、區政府辦召開了2015年政治協商工作專題協商座談會。會上,23家委辦局負責人提出了52項協商意向,區政協在此基礎上結合工作實際制定了2015年政協協商計劃,本次會議討論的主題正是協商計劃中的兩個題目。
投融資體制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和政府體制創新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海淀區陸續出臺多項政策,逐漸形成了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投資方式多樣化的投融資體系,但在具體實踐中仍存在許多問題與瓶頸。
“現在最缺的是什么?缺公平的市場環境和機制。”民革區工委副主委文宗瑜認為,投融資體制改革最重要的是創造軟環境,只要環境改善了,規則改好了,機制到位了,融資不是問題。“如果仍然是政府唱主角,民間資本拿著錢敲邊鼓,這樣走不長遠。”
“我也認為建立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很重要,環境建好了,‘鳥兒’自然就來了。”區政協常委馬一德接過話茬。“海淀區高校云集,學術氛圍濃厚,人才多,但為什么沒有成為人才的聚集地?造成‘孔雀東南各自飛’的原因在哪里?”馬一德進一步認為,海淀目前還沒有形成科技創新交易的最優平臺,對于人才的集聚和吸引十分有限。
近年來,社會資本在海淀區醫療衛生方面發展較快,到2014年底,海淀區社會辦醫療機構總數達529家,占全區醫療機構總數的51.3%。“海淀區能不能抓住區域優勢,逐步形成大健康產業,打造出海淀區未來發展新的增長點?”王穎的話引起與會人員的注意。
其實,自去年以來,海淀區政協就將“中關村核心區大健康產業發展研究”作為區政協常委會重點調研課題。“這個題目很有前瞻性,符合海淀當前實際,對全國來說也有意義。”正如區政協主席彭興業所言,大健康產業涵蓋了健康產品、健康服務、健康房地產、健康金融等多個領域,在調結構、拉內需、擴就業、增稅收、強體質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投資大健康產業,關鍵要靠體制機制的改革來激活‘存量’。現在談移動醫療,海淀區區屬的8家醫院能不能做到信息互通?如果信息不能共享,線下的服務根本談不上,移動醫療也將是一紙空文。政府該做什么?政府最應該敲邊鼓,讓市場唱主角。”王穎說。
關于大健康產業,區政協委員余立新也有話要說。“去年,我把心思都放在社區醫養康指導中心建設上,我發現,很多政策其實很明確很清楚,但到了基層,執行起來非常困難。”許多委員也對此深有同感,紛紛表示,大健康產業能否成為海淀區未來真正的支柱產業,關鍵要看相關政策能否真正落實。
3個小時的面對面溝通,讓與會人員格外珍惜話筒前的8分鐘,大家直奔主題,積極建言獻策。結束時,很多人都感到意猶未盡。
“大家別擔心,還有其他的意見建議可以繼續向我們反映,我們會把大家提出的意見建議進行匯總和梳理,形成意見建議專報,報區委、區政府。”彭興業說。
編輯:薛鑫
關鍵詞:北京市海淀區政協 雙周協商座談會 融資體制改革 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