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勝利與和平-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資訊資訊
人民網評:“九三閱兵”展示“政清人和”
2015年9月,注定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9月3日,中國將首次舉行抗戰勝利日閱兵,俄羅斯、南非等國家元首及諸多國際政要將陪同習近平主席登上天安門城樓,與億萬中國人民一起共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盛況空前,國民振奮;9月下旬,習近平將訪美并出席聯合國系列活動,中美兩個大國會掀開“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國際新秩序的新篇章,世界矚目。
這只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實踐中的“滄海一粟”。時光回溯到2012年11月16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語氣鏗鏘有力、堅定不移,習近平總書記履新講話道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施政方向。
有支點,才能撬動地球;有發力處,才能讓藍圖落地。什么是施政的發力處?那就是改革。然而,改革開放30多年已過,低垂的果實已被摘完,靠什么再次走出一條改革的“光榮荊棘路”?靠的就是敢啃“硬骨頭”、勇于“涉險灘”的改革勇氣,靠的就是“審大小而圖之,酌緩急而布之,連上下而通之,衡內外而施之”的政治智慧,靠的就是“要抓實、再抓實”、善做善成的改革方略。從十八屆三中全會出臺頂層設計,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路線圖、新愿景,到公車改革、戶籍改革、簡政放權等一個個改革方案陸續出臺落地、破冰前行,改革的元素被重新激活,改革成為凝心聚力、求取共識的“最大公約數”。
開弓沒有回頭箭,改革關頭勇者勝。什么是保證改革大船不偏離航道的“壓艙石”?那就是法治。筑牢法治的堤壩,改革的洪流才能奔騰向前;打好法治的地基,改革的大樓才不會成為空中樓閣。如果說改革是“破”的一面,那么法治就是“立”的一面。破立結合,才是改革的辯證法。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能理解,為何中央要一再強調“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我們才能理解,為何把改革和法治的關系比喻為“車之兩輪、鳥之兩翼”;我們才能理解,為什么說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十八屆四中全會是“姊妹篇”。無論是莊嚴宣告“任何組織或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還是推動司法體制改革,保證公正司法;無論是要求“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帶頭守法”,還是強調領導干部要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無不表明,依法治國已按下“快進鍵”、駛入“快車道”,成為改革的重要支撐,成為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一環。
打鐵還需自身硬。航行在大海中,舵手是“關鍵少數”。從改革,到法治,只有抓住“關鍵少數”,才能引領“最大多數”。正因此,不管是“踏著不變的步伐”正風反腐,對腐敗“零容忍”,周永康、徐才厚、令計劃、郭伯雄等“老虎”相繼落馬;還是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紅紅臉、出出汗,在靈魂深處鬧革命,反腐斗爭、作風建設,根本目的便是祛除毒瘤、治愈肌體。這幾年來,變化之大,用雙眼就可以看見:為民盡責的干部多了,公款消費的現象少了;風清氣正的制度多了,各式各樣的“潛規則”少了。為民情懷最動人,百姓誰不愛好官?正風反腐迅速贏得黨心民心。外媒的評價,或許也可作為一個鏡鑒,“中共近年來的做法堪稱精神復興”“北京有自己的價值選擇”。
最是良政得人心。在過去的1000多個日子里,習近平總書記夙夜在公、勵精圖治,以“四個全面”引領治國理政大戰略,用“鳳凰涅槃”大氣魄從嚴治黨治軍,以“中國夢”雄偉藍圖指引國人奮斗方向,用“人類命運共同體”運籌國內國際大布局,推動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各領域展現全新局面。政清人和,來之不易;人心向上,彌足珍惜。“莫道政聲同宇宙,須知紫氣滿山川。豈唯里巷皆蘇息,猶有恩波及釣船。”不久前,習近平又簽署主席特赦令,對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四類服刑罪犯實行特赦。盛世特赦,也從側面印證了施政日良、民心日新的政治生態。
“什么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對每個中國人來說,“九三閱兵”,不僅是近距離觀察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施政成果的契機,更是一次增強榮譽、凝聚共識、激發斗志的“空中加油”。前路或許有坎坷,但千難萬難,只要重視就不難;大路小路,只有行動才有出路。只要我們鼓足“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那股勁,發揚“蠻拼的”精神,奮力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就一定能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閱兵 抗戰勝利70周年 俄羅斯 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