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觀察
大旱之下,我們還能做些什么?
河南遭遇63年來最嚴重的“夏旱”,全省多地供水告急。在距離汝州市大峪鎮10多公里的邢窯村,村支書邢建功感慨地說,“40多年了,老井從未見過底,現在卻根本打不上來水!這從我記事以來還是頭一次。”干旱最嚴重時,井口兩邊擺滿了水桶,后來村民商量,每個人抓鬮排號取水。許多村民為了多拉水,都咬緊牙根花幾千塊錢買了一輛機動三輪車。(7月31日新華網)
這些年,旱情已成常態,抗旱在財政預算中的份額也逐年飆升。天干物燥,城里人也許只會關心一瓶水的價格,而農民卻必須直面多舛的生計與慘淡的收成。老話說,天災不由人,抗旱不由天。何況每每此時,權威部門給公眾普及的總是些無法究責的“常識”:比如說今年的氣溫特別高,比如說多年干旱造成的累積效應,比如說降水偏少、以及剛過去的兩場臺風影響……一句話,誰都沒有錯,全是老天爺惹的禍。
河湖斷流,水庫枯竭,玉米絕收,漁船上岸。還是數字最有痛感:截至7月27日,河南糧食受旱面積為2310萬畝,嚴重干旱610萬畝,24.5萬人發生臨時性吃水困難。伏旱以來,河南全省累計投入抗旱資金10.6億元,高峰時日最高出動勞力89萬人。旱情就是險情,抗旱也是民生。不過,拋開旱情形成的原因不說,越是在皸裂的河床面前,越是懷想當年的江河奔騰。
一池一水,一塘一河,當那些淘米洗衣、碧波旖旎的水域,要么五顏六色,要么干涸見底的時候,“隨手拍”一條干凈的水流,就顯得特別奢侈而絕望。當然,沒有那么多的環保局長敢往這些水里跳,也沒有那么多犧牲尊嚴的膝蓋去天天“跪求”。它們,終于臭了、干了、消逝了,與旱情下的干涸遙相呼應。科技部曾進行的“中國湖泊水質、水量與生物資源調查”顯示,我國湖泊面臨著萎縮干涸、大量消失的危機。近30年來,全國原面積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消失了243個:新疆消失湖泊的數量最多,共62個,湖北消失了55個,江蘇消失了11個,江西消失了10個……具體而微的,是“八百里洞庭”成為傳說,是鄱陽湖從1998年8月2日出現歷史最高水位到2007年的歷史最低水位,只用了短短9個年頭。
有人說,“當一雙腳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時候,那種心痛的感覺,就像是踩在了自己的骨頭上。”可是,沒有人愿意對旱情做根本性的歸因分析,而囿于氣象變遷的解釋,顯然又安撫不了抓鬮取水的悲憫。在源頭上的責任定性顯得特別困難的時候,除了投入人力物力抗旱救災外,也許還是可以再做些什么:譬如整治“浴都”里的高耗水洗浴中心,譬如清理作為用水大戶的違規高爾夫球場。這些特種產業若能得到規范整治,起碼地表水的濫用與地下水的私采都會緩和一些。
旱情之下,別忘了下面這些事實:就在一些嚴重缺水城市不停“喊渴”之時,投資數千萬甚至上億元的豪華洗浴中心卻頻頻亮相;此外,全國現已建成高爾夫球場600多個,年耗水5.6億噸,相當于6000 萬人一年的生活用水量。好在日前,全國工業節水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審定了高爾夫球場、人工滑雪場、洗車和洗浴4個高耗水行業的4項節水國家標準。不過,從來都是徒法難以自行,大旱之下,尤其是旱情嚴重的城市,關停高耗水產業、清理違規用水主體——這事兒,還要等多久呢?
今天的旱情,也許未必不是昨日無序與無度的罰單。從這個意義上說,抗旱這回事,千萬別再滿足于隔靴搔癢了。
編輯:曾珂
關鍵詞:河南遭遇嚴重夏旱 河南多地供水告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