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正能量正能量
石嫣:女博士的綠色夢
一個在讀博士生,跑到美國的小農場做了6個月“洋插隊”,帶著滿手的老繭和“我要當農民”的夢想回了國。
一個城里長大、十指從未沾泥的姑娘,不用化肥和農藥,居然能把一塊荒地變成供應千戶家庭吃菜的農場。
“通過‘社區支持農業’模式,我希望給現代中國城市打造一個新的食品供應鏈,找到解決日益嚴重的食品安全和城鄉不信任問題的新路徑。”這就是多家CSA農場創辦者石嫣的夢。
“小毛驢”:CSA試驗田
2009年,26歲的石嫣還是中國人民大學一名農村發展專業博士生。站在北京西郊鳳凰嶺下,面對著剛剛開墾出來的200畝荒地,帶著四個核心團隊成員和三個當地農民,石嫣開始實踐CSA的夢想。
CSA是“社區支持農業”的英文縮寫,這種農業生產模式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日本和瑞士。簡單來說,就是基于相互信任,消費者預付一年費用,購買農民一年收成;農民則按照承諾,完全不使用化肥和農藥,保證農產品的純天然無公害,并定期將農產品配送到消費者家中。
蘇丹紅、地溝油、三聚氰胺……當時的中國頻發食品安全危機,生產者和消費者間互不信任。“CSA是一種人類真正和土地友好相處的可持續農業模式。”石嫣寄望于生產者與消費者形成良性互動來破解食品安全僵局。
墾荒、平整土地、播種……一排排的菜苗從土里鉆了出來,命名為“小毛驢市民農園”的CSA農場開工了。石嫣設計了兩種會員模式:“配送份額”需交一年的訂金,每周由農場將當季的新鮮蔬菜送上門;“勞動份額”則是交一半的錢,由農場提供土地和技術,供其自己耕作。
盡管配送的蔬菜經常只有包菜、黃瓜等幾個品種,而且模樣“看上去不那么水靈”,但配送份額會員李佳佳覺得,“味道真的好,十分濃郁。有一次,從菜里還爬出一條大青蟲來。”
成為勞動份額會員后,北京市民秦書高有了一塊30平方米的土地,每周末過來照料自種的瓜果蔬菜。“按照有機的標準種植不用化肥、農藥的蔬菜。”秦書高說,“為了女兒,自己種菜更放心。”
不用農藥,有時候也會有消滅不了的敵人。2010年,整塊地的蒿子稈發生了嚴重的斑潛蠅災害,這種蟲子不用劇毒農藥無法除去。結果,配送份額會員在當季便沒有收到蒿子稈,種蒿子稈的勞動份額會員也顆粒無收。“CSA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種植者和消費者不僅共享收益,也要共擔風險。”石嫣說。
為了招募更多會員,背上三張“易拉寶”,帶著幾兜新鮮蔬菜,石嫣和小伙伴們走進社區宣講。“你們是來推銷的吧?”盡管亮明了博士身份,溝通了半個多小時后,石嫣他們還是被小區物業經理轟了出來。
一年后,通過口口相傳,“小毛驢”的會員數量從最初的54戶猛增到了300多戶。可突然間,“上當了”“騙錢的吧”“蘿卜都是爛的”,不斷有質疑電話打給石嫣,多的時候一天十幾個。
石嫣覺得問題很嚴重,馬上到會員家走訪,“大部分是因為老人不理解有機蔬菜的種植過程所產生的誤會,還有一部分是因為會員迅速增加,管理沒跟上造成的。”針對投訴的會員,石嫣專門組織了參觀活動,并經常上門溝通,質疑聲漸漸少了。
“要善待土地,土地最誠實,你呵護它,它就回報你,你糊弄它,它也糊弄你。”石嫣說,“小毛驢”雖然沒有去參加有機認證,但獲得了消費者的“認證”,會員年年增長:2011年擴充到700多戶,2012年達1000多戶。
“我在美國學習的農場經營10年才有33戶會員,我寫郵件告訴他們,我有1000戶,他們都覺得不可思議。”石嫣說。
CSA:“洋插隊”取經
2008年4月,石嫣來到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地升農場”,開始了為期6個月的“洋插隊”,系統學習美國的“社區支持農業”模式。
對于一個打小在城市生活,從沒干過農活的姑娘來說,這里的勞動強度之大超乎想象,除了一臺小型的拖拉機可用外,幾乎所有的農活都要動手進行。
最讓石嫣害怕的工作是拔草。不用化學除草劑,田里各種野草瘋長。看著那拔也拔不完的野草,石嫣曾經問過自己:難道這就是“社區支持農業”?
蔬菜和水果陸續收獲后,農場準備配送。“每年的第一次,總有些意外發生。”農場經理尼克告訴石嫣他很擔心。因此,在將蔬菜裝箱時,石嫣格外小心,直到把33個箱子都放到冷藏室后,才松了一口氣。
但意外還是發生了。第二天中午運送過程中,他們發現,由于冷藏室里的溫度比預先調節的低,箱子里的部分蔬菜結冰了,蘆筍甚至被凍得變了色。
隨后發生的一幕牢牢印在了石嫣腦海里。尼克先是和他們一起挨個給已配送的會員打電話,表示歉意,然后把還未送出的蘆筍換成新鮮的。
“誠信是最高原則,農民信任土地,消費者信任農民。”半年間,石嫣收獲了對CSA更多的理解,當農民的愿望開始在心底萌發,“我想讓每個人都吃得健康,吃得快樂。”
因為到美國“洋插隊”,石嫣被一份美國報紙整版報道。在接受這份報紙采訪時,她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夢想:要在中國建一個CSA農場。
再出發:和農民分享收獲
“小毛驢”的成功讓石嫣聲名鵲起,但她卻決定離開,重新開始。與“小毛驢”農場中雇用農民的方式不同,石嫣這次要把農民當作合作伙伴,一起協商制訂生產計劃和生產規范,推動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采用有機種植。“從長遠來看,健康、安全農產品的持續提供,依靠的是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依靠的是農民,必須讓農民受益。”
石嫣給自己的新農場起名叫“分享收獲”。北京通州區西集鎮馬坊村農民郎廣山一家成了合作伙伴。可剛合作沒幾天,“茄子事件”就爆發了。
一天,郎廣山在大棚里發現,剛掛果的茄子招了茶黃螨蟲害,如果不及時打藥,這一棚子好端端的茄子將變成“開花饅頭”,果實苦澀不能食用,這樣下去肯定要絕收。
心急火燎的郎廣山趁著地頭沒人,偷偷背來了噴霧器,給茄子打上了藥。沒承想,還是被石嫣的小伙伴們給發現了,滿棚子的茄子全被連根拔了!
郎廣山氣得直跳腳,好在被郎嬸給勸住了。郎嬸說,既然合作了,就得照人家的法子種。
蔬菜產量低了,但價格卻高了。一斤菜賣15元,郎叔能收入5.8元,一年下來,郎叔家收入將近20萬元,比以前高了兩倍多。郎廣山大學剛畢業的兒子,也因此回到了村里,準備成立農業合作社。
如今,加入“分享收獲”的消費者會員已經有450多個。生產基地也從一個擴展到2個,通州150畝基地、順義50畝基地;農戶則由郎叔郎嬸一家又增加了順義柳莊戶村的合作社。
石嫣在“分享收獲”的宣傳冊中寫下了一個可以“量化”的夢:“每5戶消費者加入,就可以讓一畝土地脫毒;每10戶消費者加入,就可以讓一個農民有機耕作;每100戶消費者加入,就可以讓5個年輕人留在鄉村工作;每1000戶消費者加入,就可以有一個更可持續的鄉村。”(完)
編輯:顧彩玉
關鍵詞:石嫣 農民 農場 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