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沸點
一個謊言的誕生:“最美鄉村教師”郜艷敏遭遇被篡改
原標題:“最美鄉村教師”郜艷敏,一個謊言的誕生
郜艷敏在給學生上課
《嫁給大山的女人》劇照
騰訊娛樂專稿(文/洪瀟瀟 編輯/三替)
因為一部名為《嫁給大山的女人》電影,時隔多年,郜艷敏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2006年,河南姑娘郜艷敏被評為“感動河北十大新聞人物”,獲獎的理由是:1994年,時年18歲的她在石家莊火車站被人販子拐賣到河北省曲陽下岸村,在拐受盡凌辱、磨難后,她成為該山村小學唯一的女教師,堅持了21年。2007年郜艷敏的事跡被拍成電影,2013當選為最美鄉村教師。
這個神奇的電影、和幾次令人眩暈的評獎,與殘酷、令人無力的真實事件勾連在一起,愈發顯示出這是一個荒誕、恐怖的怪圈。
這部90多分鐘陳詞濫調的電影,充滿了對女性甘于奉獻的刻板印象和道德綁架式的謳歌。編劇和導演選取了一起轟動性的社會新聞,卻有意識地篡改了整個故事,通過導向明確的重新講述遮蔽了真相的本來面目。影片的邏輯和感動河北人物評選一脈相承,目的更是分毫不差,這不是一次正常的改編,而是一個居心叵測的謊言。
從來沒有買賣人口這回事
作為一部曾經在CCTV6播出的電影,《嫁給大山的女人》平鋪直敘了一個相當主旋律的故事:山菊不幸被人販子劫持,幸遇山里的大爺救了她。在陰差陽錯的誤會終于冰釋之后,山菊不僅被大爺一家的淳樸善良深深感動,更對失學兒童們心生憐愛,于是主動放棄了回家,留在大山里做了一名光榮的代課教師——是的,被篡改了的故事里有兩個關鍵詞,第一個是“誤會”,第二個是“主動”。而這兩個關鍵詞,構成了謊言的核心。
首先是誤會。
《嫁給大山的女人》對郜艷敏事件最重要的一個篡改,就是在這部影片里,大爺一家從來沒有想過要買山菊當媳婦,一切都是誤會。帶走山菊的初衷不是買賣,而是從窮兇極惡的人販子手底下救人(或如片中村長所言,是“見義勇為”);后來遲遲不肯放人是因為村民起哄,老實人在情勢所逼之下難免猶疑,卻被山菊誤會成心存歹念而試圖尋死;大爺的兒子誤以為山菊已經是說好的媳婦,發現她不同意之后就再也沒有過任何不軌舉動。
好一個誤會。郜艷敏在漫長歲月里受到的監禁、強奸、暴打、恐嚇,因不堪凌辱三次自殺,被迫生下子女之后仍要遭受“丈夫”的毆打,拐賣婦女的社會痼疾難除,小小一個下岸村里就有幾十個被拐賣虐待的同命人……一切血淋淋的真相全被一筆抹去。雖然看見山菊后圍觀群眾的第一反應都是“哎呀,這個媳婦買得好”,但顯然全村看不見第二個等待解救的婦女,對于買賣人口的想象大概是從電視劇里隨便看來的吧。人畜無害的兒子穿著新上衣,興沖沖特意買了禮物來見山菊,看起來居然很像是要談戀愛。蓮花嫂眉開眼笑地跟大媽合計:只要她自己愿意,這就是自由婚姻。大家都懂法,充其量不過是一群安安靜靜等你回心轉意的美農民。他們的道德良心比風景如畫、道路一塵不染的村莊還要干凈,若有若無的一點小自私和小愚昧都很可以用原生態來解釋。
相形之下,山菊從頭到尾妝容精致、頻繁更換的衣裳一身比一身漂亮,卻居然不但不理解大家的一片苦心,還二話不說就輕描淡寫地連續自殺了兩次,簡直有點受迫害妄想癥。
誰要迫害她了啦?壓根沒有呀。第一次自殺,剛跳進河里,山菊立刻收獲了第二位見義勇為的救命恩人(嗯,第一位是大爺);第二次自殺,兒子慷慨同意讓她回家,而大媽大爺再委屈自己也要給她煮的面條里臥一個雞蛋。音樂響起,所有的誤會都冰釋,母慈子孝的一家人淚眼婆娑,前一刻寧死不屈的剛烈這一秒立刻都融化成了依依離別情。
我站在菊花叢中,欣然選擇了留下
第二個神奇的篡改在于,山菊是主動留在村里當老師的,她行使了充分自主的選擇權。大爺大媽對山菊早已產生了純純的親情,而為了證明山菊冰清玉潔的圣女屬性,唯一有強奸犯潛質的兒子干脆死掉了,山民紛紛被山菊的純真善良有文化所征服,就連順利落入法網的人販子也忍不住要對她托孤,慈愛的生母帶著贖金跋山涉水找來,英俊的男友深情款款牽著她的手,一切障礙都已經掃除,她自由了——然而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和孩童純真的笑臉燦若天堂,她毅然甩開了男友的手,幸福地和小朋友們依偎在一起,簡直像是春晚舞臺上載譽歸來的支教青年。
一個被拐賣婦女的血淚史,就這樣被偷換成了大愛無疆的知識青年支教故事。事件的最后一點殘酷性都被剝除了,這里沒有買賣,也沒有傷害,只有一部 催人淚下的大愛傳奇。而對于這個嶄新的傳奇故事最好的評語,恰恰是感動河北給予郜艷敏的頒獎詞:從被拐女到深受山民們尊重的女教師,她用愛心和奉獻將不幸的人生演繹為傳奇。郜艷敏,被拐來的天使。
然而,事情的真相是什么?
郜艷敏當然沒有過自由。她多次以死求逃脫,無錢自贖,回父母家卻遭到拒絕,常年遭受監視,又有兒女牽絆,無路可走而被迫折返“夫家”,在無奈之中執起教鞭,卻也要等到媒體大肆報道之后,“丈夫”才“知道她現在是名人了,也不敢打她了”。她從來沒有過一個站在燦爛花叢中躊躇選擇的機會,而是被殘酷的命運一路推搡,在沒有岔道的荊棘地里走出了一道血跡斑斑的絕路,道路的盡頭是祭壇。這一切,全部被影片有意識地忽略了。
通讀對郜艷敏事件的報道,最觸目驚心的一段是,郜艷敏曾經在“丈夫”的陪同(監視)下回家,但她的父母卻無法接納她,因為“他們也是農民,不容易,買你的錢也是向別人借的。另外,在咱們這個地方,結過婚的女子,再想找個好對象就難了”?,F實永遠比電影更殘酷,這一段因為太真實而令人脊背發涼的心理活動,甚至比此前同為拐賣婦女題材的影片《盲山》還要殘酷太多。
李楊導演的《盲山》,曾以驚人的勇氣刻畫了殘害被拐女性的愚昧眾生相,但影片中的女孩至少還有一個能夠帶著警察解救自己的父親,而現實中的郜艷敏,卻居然只能接受父母對她逆來順受的勸告。郜艷敏的悲劇連環浩蕩,對她手執利刃的絕不僅僅是窮兇極惡的人販子,也不單是愚昧冷血的強奸犯,而是包括了親人在內的整個被馴化和洗腦了的社會語境。無論是《盲山》里的報警,還是《嫁給大山的女人》里的贖買,都顯然不在父母至親為郜艷敏考慮的出路上,而制裁強奸犯、解救被拐賣婦女,居然至今也不在有關部門的任務清單上。郜艷敏的故事早已經走出了大山,走出了那個距離北京不過200公里的貧窮山村,然而在更幽黑深遠的心靈盲山之中,被犧牲的女性依然沒有出路。
大愛,多少罪惡假汝之名
其實,《嫁給大山的女人》真應該替代郜艷敏本人,在感動河北的頒獎舞臺上隆重上演,因為它所建構出來的這個故事才是為頒獎詞量身打造的。它們可以互相感動,互為佐證,佐證一個沒有拐賣和壓迫婦女的殘酷暴行,只有無怨無悔的奉獻者女性的新世界。在那個新世界里,一切痼疾都可以得到妥善的掩蓋,一切罪行都在大愛的名義下脫胎換骨,拐來的天使從不要求回歸伊甸園,最美人販子給大山帶來了希望的新風。觀者動容,聽者落淚,掌聲此起彼伏,恨不得高呼三聲:再來一個!
而這也正是影片拍攝的初衷,以及此刻焦頭爛額的當地政府所由衷期望的結局吧。再怎樣賣力粉飾,郜艷敏的經歷里也顯然有太多不和諧的聲音了,鳳凰衛視記者的拍攝資料曾被當地某部門人員強行洗掉,鎮領導曾對下岸村支書下了死命令:“如果《半邊天》帶走了郜艷敏,就撤你的職,開除你的黨籍!”而就在前幾日,郜艷敏的簽名信被發出,她表示“想平靜生活,希望家人不受到傷害”。這個災難深重的女性,大約連她自己也很難想明白,這一次,不斷累加的傷害是從何而來。
《嫁給大山的女人》就沒這么麻煩。它藏起了郜艷敏故事里所有陰森可怖的疤痕,將一切罪惡包裹在愛的糖衣里,它是一則精心講述的謊言,更是一個含義深遠的維穩宣傳片。它所起到的作用,大致就相當于前陣子新聞里喜氣洋洋所稱頌的,武漢刑事和民事法官聯手化解恩怨,懇切勸告被家暴至骨折的女性,最終受害者主動要求對施暴方免予刑事處罰;又差不多等同于上海市婦聯諄諄教導廣大女性,當丈夫毆打你的時候,不妨試試擁抱他。制裁罪犯好難,還是勸勸受害者來得容易,反正申訴無門,痛哭無益,連法官都不主張依法辦案,連婦聯都不贊成保護女性,郜艷敏們,來,看個電影,在道德楷模的祭壇上坐好,一起點綴一下感動中國的舞臺。
然而,我們拒絕感動,我們拒絕成為貧窮愚昧、基層腐敗的社會犧牲品,我們拒絕對打拐問題不作為,我們拒絕放縱罪犯而贊美犧牲。真相的毒藥從精心包裹的糖衣表層滲了出來,《嫁給大山的女人》終究超越了一部平庸乏味的煽情爛片,而在郜艷敏血淋淋的人生故事面前,成為了一則謊言、一個《恥辱》。不要著急感動,因為,在光輝燦爛的“大愛”背后,有多少罪惡在等待被制裁。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最美鄉村教師”郜艷敏 《嫁給大山的女人》 《盲山》 拐賣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