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沸點
《哀樂》作者羅浪逝世 未收過一分錢 《哀樂》的創作故事
死亡,是人類情感上的敏感點。哀樂,總是與死亡結伴而來。人們在回避死亡的同時,也疏遠著哀樂。但是,當噩耗降臨的時候,人們又最需要它,因為沒有哪一種聲音能像它那樣將人們心中淤結的哀痛詮釋得淋漓盡致。
哀樂,中國人婦孺皆知而不愿提起的音樂。
哀樂,中國人最易聽懂卻難以卒聽的音樂。
當人們漸漸開始正視死亡時,便自然會注目到哀樂。
作為中國聽《哀樂》最多的人,當年77歲的老音樂人羅浪說:“這一次軍樂團在小平同志追悼會上的演奏,是我聽到最好的一次。”
當《哀樂》突然降臨的時候,一般人的反應只是承受,誰會去留意一次與另一次的差異但作為《哀樂》催生者的羅浪,卻無法不去留意到這一點。據說,最優秀的指揮家能夠聽到整個樂隊的呼吸和心跳。在走下指揮臺40年之后,羅浪仍清晰地感受到了新一代軍樂隊員們的心境。或許,對《哀樂》的演奏而言,最重要的正是這一點。當那沉郁悲愴的第一個音符流瀉而出的時候,那數百名樂手心中淤結的其實是一個國家的悲痛。
對鄧小平同志追悼大會上的演奏,羅浪最為滿意的一點就是樂隊對此時此地此情的感受和把握,認為達到了他理想中的效果。此前,由于軍樂團多年未進行過如此的現場演奏,軍樂團辦公室的負責同志專門把電話打到羅浪家里,就《哀樂》的誕生背景及藝術把握問題進行咨詢,羅浪給予了詳盡的介紹和指導。
回顧《哀樂》的形成歷史,今天人們耳熟能詳的國家《哀樂》已與數十年前的民間嗩吶調面貌迥異。盡管羅浪一直回避用“創作”這個詞來界定自己的藝術勞動,但這支曲子的確凝結著他無盡的心血。改變記譜法,由原來較快的2/4節奏改為舒緩的4/4拍;由最初的一段旋律變奏為如今的三段式結構;采用短調和聲,由原來的大齊奏配器形成標準的大軍樂隊譜;尤其是曲中陡轉臨時大調的藝術處理,在哀悼樂曲的編創中留下了開創性的一筆,開辟出一種“哀而不傷、悲而壯美”的嶄新境界。
然而,羅浪的名字卻一直被遮掩于“民間音樂”這一概念以及人們對《哀樂》本能的感情疏遠之下。也許《哀樂》永遠不會登上暢銷音樂排行榜,但國內出版《哀樂》磁帶的單位絕不會僅一兩家。有位老朋友曾給羅浪打電話開玩笑:“這幾天你可發財了”羅浪聽罷朗然一笑:“天地良心,對《哀樂》我是兩袖清風”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哀樂》傳作者羅浪逝世 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