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銳評
別讓“以愛之名”任性消費公眾愛心
原標題:付彪:別讓“以愛之名”任性消費公眾愛心
如果你為一名叫吳帆的廈門男孩找尋他10年前的初戀陳盼的故事感動不已的話,那你就上當了,故事是假的!3月14日,一則“以愛之名”的尋人消息在微信的朋友圈里瘋傳,說的是一名叫“吳帆”的雙十學生,10年前因為早戀而被父母強行送出國,10年來,他拒絕了所有的姑娘,只因為女孩當初告訴他“我等你回來,永遠”。今年5月20日,他準備回來尋找他的初戀陳盼。(3月15日《廈門日報》)
據報道,這一感人至深的“尋找初戀女友”的帖子,又是一個“全國體”謠言——記者發現,最近在全國各地“以愛之名”尋找10年前“那個女孩”的帖子層出不窮,有太原版、潮汕版、太倉版等等,帖子內容一模一樣,只是故事主人公的名字不一樣。為什么會有人編這樣的故事騙人?有分析稱,這種謠言與普通的騙局略有不同,并非為了騙取錢財,有可能是一些微信公眾號為了吸引人們關注、提高閱讀量而編造出來的。
這則“以愛之名”的帖子之所以引發公眾的廣泛關注、閱讀與轉發,無疑是擊中了人們心中最柔軟的那一處。特別是“最能觸動在現實中過慣了平凡生活、又面臨生活壓力的人們的心,他們對愛情的憧憬都在這個故事中得到虛擬的實現”。但是,當公眾知曉這樣的“故事”純屬虛構時,又不能不讓人心生寒意。因為它任性褻瀆了公眾的善良,透支消費了公眾的愛心。
近年來,一些打著求助名義“劫持”公眾愛心的網絡謠言、虛假信息可謂層出不窮。人們向往美好,期待“最美”常在。然而,在一次次被虛構的“故事”忽悠后,不少網友表示“很累,感覺不會再信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了”,給社會誠信、公眾愛心帶來很大傷害。
筆者認為,要減少這種“以愛之名”任性消費公眾愛心的事件,一方面期望有關部門健全有關法規,完善管理機制,嚴把信息入口關,嚴厲打擊虛假信息制造者,切實讓每個網友在吐槽時能堅守道德底線;一方面對于公眾來說,我們要學會辨析,注意甄別,對網絡信息不輕信、不跟風、不亂傳,更不要以訛傳訛,這樣,諸如“以愛之名”的無良行為也就無“路”可走了。
編輯:水靈
關鍵詞:以愛之名 任性消費 公眾愛心 網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