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銳評
建設“書香社會”切莫忘了老鄉
原標題:每日電訊:建設“書香社會”切莫忘了老鄉
“我在全村摸了摸底,發現有75%的農民家里沒有筆和紙,同樣沒有書。”3月9日,針對當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問題,湖南慈利縣零溪鎮象鼻嘴村黨支部書記向平華代表說,“這些年,搞經濟建設的手伸得又粗又長、又大又硬,但為農民提供各種培訓教育、豐富農民精神生活的手卻又松又小又短。”(3月10日《新華每日電訊》)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不全面,至少兩方面。習近平同志2006年就指出,“如果我們改變了農村的外在面貌,卻沒有改變農民的精神面貌,那么新農村建設還是在低層次開展。”這個論斷深刻揭示出,在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個都不能少”“一項都不能偏”“一步都不能慢”。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重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也是重要的民生。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向“戶戶通”升級、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覆蓋所有農村學生的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一攬子針對農村的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和政策,積極助力縮小城鄉文化發展差距,有效助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但還應該看到,在一些農村也存在“物質富裕、精神貧困”的現象和問題。
青壯勞力外出打工,老人兒童值守村中。在農村“空心化”的背景下,除了過年時聚幾天熱鬧一下,平日里,年輕人難以照顧老人,留守兒童難見父母,血肉相連的濃濃親情在變淡。有些農民上了樓,但鄰里間相互照顧、互相扶攜的純樸風氣和醇厚友情在變淡。很多常年在外的年輕人,習慣了大城市的喧囂,適應不了小山村的寂寥,熱愛故土、回饋鄉里的鄉情在變淡。由于教育培訓不足、基礎文化設施建設緩慢,一些農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并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節拍”,加上一些文化遺產傳承人的逝世,農村的才情在變淡。
親情變淡,讓家庭不盡孝道、爭奪財產、婚外情等不和睦現象時有發生,留守兒童犯罪令人心憂;友情變淡,讓鄰里紛爭、生活瑣事等各種糾紛經常出現;鄉情變淡,讓年輕人回鄉逗留時間短,熱鬧的人氣越來越少見;才情變淡,使得群眾文化生活受局限,不少村民每日只能打麻將甚至從事賭博等非法行為,一些社會丑陋現象日益凸顯。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不能“富了口袋貧了腦袋”。要針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選好突破口和著力點,合力擰成一股繩。要繼續加大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各種文化服務下鄉,讓鄉鎮綜合文化站處處開花,讓村文化室和農家書屋處處結果,這樣,村民文化生活才能有好地方,同時也能為吸引人才筑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人是最活躍的因素。要繼續鼓勵優秀人才深入基層惠民,同時內外兼修,繼續加大基礎教育和就業培訓力度,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群眾文化生活,培育一批農民文化帶頭人和文藝骨干。
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各級管理者既要發揮主導作用,改變舊觀念、推動各項任務落到實處;更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擔當,常抓不懈、久久為功。
上面要給政策,給財政支持,基層的主動探索積極作為也很關鍵,像湖南慈利縣零溪鎮象鼻嘴村,從村力范圍內能做的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從娃娃抓起,搞起形式多樣的文化教育培訓活動,兩年時間就使村風村貌發生了明顯變化。
只有多方合力,上下驅動,“書香社會”才能在農村扎根,才能真正留得住鄉愁,其樂融融的景象才能更加廣泛,才能真正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砥礪前行。
編輯:水靈
關鍵詞:書香社會 老鄉 村莊 文化 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