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銳評
對“春節外包”不必過慮
■焦點觀察
“外包”浸入到春節的某些環節,又何嘗不是以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服務業蓬勃興起為表征的社會進步呢?
近日,“紅包大戰”因外掛搶紅包神器的加入而升級,人搶變機器搶,令搖一搖、點一點索然無味,不少用戶憤而退出這場紅包狂歡。掃興之余,人們唏噓:“外包”真是無孔不入,當教孩子發聲的第一個詞語、為愛人織一件圍巾、陪爸媽過一次春節、裝潢并布置一個溫馨的家……這一切過程都可以被“外包”時,未來的春節會不會只剩一個空殼,索然無味?(2月25日《新華每日電訊》)
社會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外包式生活”,指生活中的諸多環節都“外包”給專業人士代勞。批判的觀點認為,家庭是人類抵制商業化的最后一個堡壘,在這個堡壘中,人是為了親情、友情和愛情做事情,不能像經營生意那樣經營自己的生活。由此延及飽含傳統民俗的春節,“未來的春節會否被外包”確實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命題,但在我看來卻又大可不必憂心忡忡。
目前,年俗中的很多環節其實都已“外包化”。譬如臘月二十三“掃塵日”,城市中很多家庭不再親力親為,而是“外包”給保潔公司;很多要忙幾天準備的年夜飯,也“外包”到了酒店;曾經為了返鄉過年不得不到售票廳連夜排隊的搶票,則“外包”給了手機移動客戶端的“刷票”。即使是今年勃興的朋友圈“搶紅包”,又何嘗不是一種借助移動互聯網平臺的“外包”?而推及日常,“外包式生活”更是比比皆是,早已見怪不怪的是婚禮“外包”。
溯及既往,這些外包式生活環節的沿襲已有時日,但是,春節文化并沒有因了保潔公司介入“掃塵日”而式微,年味也沒有因了年夜飯從居家餐桌搬到了酒店而變淡,相反,“外包”給科技進步平臺的“電子鞭炮”“微信紅包”“拜年短信”卻帶來了一股清新之氣,甚至引領出一種新年俗。而婚禮“外包”,也沒有讓婚禮“只剩一個空殼”,幸福依然,喜慶照舊。
究其根本,作為傳統節日的春節,其文脈內核在于基于情感訴求的闔家團聚,和基于精神訴求的祥和祈福。只要這種隱于內心的核心價值一脈相傳,其他類似于到底是織圍巾還是買圍巾、掃塵到底由誰來掃、年夜飯到底在哪吃,都不會架空闔家團圓的春節文化。而且,應該承認,發祥于農耕社會的春節,傳承至今,必然要被現代文明所改良,剔除一些落后、異化的東西,融入一些現代、文明的元素。某種意義上,“外包”浸入到春節的某些環節,又何嘗不是以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服務業蓬勃興起為表征的社會進步呢?
誠然,自由市場的原則是情感不介入的利益至上,而家庭價值卻需要傾注真情實感。但是,包括春節在內的生活,需要理性卻一定程度上排斥“理論”??坷碚撏蒲莩鰜淼奈磥泶汗?ldquo;索然無味”,忽視了傳統文化植根于人們內心的強大生命力。事實上,“外包”并沒有撼動春節的文化內核,理論推演同樣無能為力。只要親情、友情和愛情淳厚而真摯,哪怕相“望”于江湖,都會有一個心中的春節,更何況還有團圓的平臺。
編輯:水靈
關鍵詞:春節外包 服務業 社會學 搶紅包神器 外包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