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政協協商
北京市政協為全面深化改革“首都篇章”出謀劃策
創新人口調控機制推進教育資源均衡配置
———北京市政協為全面深化改革“首都篇章”出謀劃策
★閱讀提示
圍繞首都全面深化改革,北京市政協發動各界委員、民主黨派人士和專家學者,成立了11個課題組開展聯合調研,提出了涉及10個方面的39條建議。這些建議將為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起到重要參考作用。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對于北京這個地位、作用特殊的特大城市,謀劃全面深化改革還具有特別的意義。7月31日,北京市政協召開常委會議,通過了《關于首都全面深化改革若干問題的建議》,并集中發布11份專題調研報告,提出創新人口規模調控機制,大力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推進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高端謀劃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設等一系列建議,每一條都直面改革深水區,不回避矛盾。
北京的戰略定位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產業布局、人口布局和城市發展規劃,都要與這個戰略定位相適應,然而,北京的人口規模在快速膨脹,由此帶來的資源短缺、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給城市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困擾,迫切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為此,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政協圍繞這個主題廣泛發動各界委員、民主黨派人士和專家學者,成立了11個課題組開展聯合調研,在最終形成的上述建議中提出了涉及10個方面的39條建議,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首都篇章”出謀劃策。
在委員們看來,北京城市發展面臨很多“令人揪心”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人口無序增長勢頭及由此帶來的“大城市病”。本世紀以來,北京市人口規劃設定的上限“屢破屢調”,2010年要控制在1650萬人、2020年要控制在1800萬人的目標都很快被突破。
調研中,委員們發現,位于城市中心地帶的大型批發市場“聚人多”很突出,一些低端服務業吸納大量流動人口,占地也多,不符合北京功能定位。
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調整產業布局是診治“大城市病”的重要途徑,市政協曾連續多年就此開展專題調研。這一次,市政協提出以城市總體規劃修改為契機,明確疏解對象,以遏制“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為目標,加快清退一般性產業,并疏解區域性物流基地和專業批發市場。
現在,北京二環內有數百個各級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其中部分行政性、事業性服務機構的職能作用與首都關聯不大。委員們認為,各類行政功能的過度聚集也是“大城市病”的誘因,要盡早爭取中央層面支持,制訂長遠計劃,開展部分事業單位的整體搬遷工作試點,積極引導更多企事業單位由核心區向遠郊區縣轉移。此外,市政協還建議將居住證制度作為人口登記管理的基本制度,增強居住證的社會功能。
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是一項綜合改革,它不僅僅是北京一個城市的事,市政協認為,要處理好疏解與轉型、市內和市外、民生和穩定的關系。
改革是以人為核心的改革,然而,除了人口無序增長帶來的壓力,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也是影響北京老百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市政協了解到,全市義務教育資源總量不足,而且城鄉間、區域間、校際間基本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的差距仍然突出,義務教育優質資源供給也不足。
消除差距是教育改革的關鍵,為此,市政協建議進一步明確義務教育學校的建設規模和標準,運用政策杠桿保證義務教育經費均衡投入,消除區域間和校際間在辦學基本設施建設上的差異,限制“超級學校”出現。
北京市統計局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北京城鎮化率已達到86.2%,與高收入國家城鎮化水平接近。然而,市政協在調研中發現,由于產業、人口大量“截留”在主城區,郊區農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依然大量欠賬。“引導首都新型城鎮化發展從追求城鎮數量向提升質量轉變”,市政協建議構建城鄉產業發展聯動機制,建立強制性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和公共服務供給績效考核,促進人與城鎮協同發展。
發揮中關村示范區先行先試政策潛力,創建完善高效的基礎設施投融資體系,建立健全首都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完善古都風貌保護機制……在建議中,市政協還針對經濟、文化等領域諸多熱點難點問題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議和對策。出席會議的北京市委相關領導現場肯定了市政協提出的意見建議,認為“很有系統性、前瞻性和針對性”,對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將起到重要參考作用。
編輯:劉愛梅
關鍵詞:市政協 北京市 全面 深化改革 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