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貧困縣一300萬工程項目 商人送禮就花120萬(圖)
一名曾在巴東縣某項工程負責技術的人員對此并不驚奇。他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自己在巴東施工的某工程項目的花壇,約500平方米,使用的土壤是棄土,報賬時卻被謊稱為每立方米100多元的肥土。另一條道路,本應使用300號水泥,但實際摻雜了200號水泥。
他承認,自己沒法拿出證據,“如果真要調查,應該可以查清楚”。
案件調查其實往往伴隨利益之爭。縣委書記曾難掩氣憤:“我認為吊詭的不是一些說情打招呼的情況,而是調查工作的舉步維艱,似乎縣紀委和縣公安局經偵大隊的一舉一動、所有進展,被調查對象都一清二楚。”
巴東縣紀委一名官員坦言,調查平陽壩案件出現“跑風漏氣”,紀委也沒有辦法,最后縣委書記親自部署,要求公安機關必須調查,“終于有一個干部被處理了,這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支持”。
前述政法界的人士透露,如今辦案依然會有人暗示“照顧照顧”,他稱,“我們表面上說會照顧,其實還是依法辦理”。
“我問政協領導,我說的話管用嗎,他說管用”
在巴東縣野三關鎮旅游業投資者張博看來,政治生態與投資環境的關系密不可分。野三關是巴東縣的一個經濟開發區,巴東相當一部分企業位于該鎮。
發展經濟是這個貧困縣的渴望。2013年,巴東的GDP排名在恩施州八縣市排名第三,人均GDP排名第五。而位于鄂西的恩施州,這兩個數據在湖北省均偏靠后。
張博來考察的時候,野三關鄧玉嬌刺官事件轟動全國,但他認為,事件結束后,政治生態是可以慢慢改變的,而當地旅游資源獨一無二。
“鄧玉嬌事件一度讓野三關‘臭不可聞’,所以,當年,哪怕是排污企業要來,當地也接受。”張博回憶,這是“胡搞”,當地景區附近曾建了一些采石場,另有一家硅廠在生產時排放不少藍煙,威脅著當地的生態環境。
張博曾向巴東縣領導提出這個問題,后來,一些廠房被關停。2014年,他還在縣政協大會上建議設立生態禁伐區,“縣領導沒直接給我反饋。后來我問政協領導,我說的話管用嗎,他說管用,相關部門的主管領導已經換了”。
張博記得,2014年,巴東縣17個部門到野三關為企業解困,主要集中在“融資難、辦證難、拆遷難、兌現合同難”4個方面。在他看來,盡管可能沒把全部困難都解決,但值得肯定的是,此舉“不是靠某個企業送了錢就批示解決,而是挨個解決”。
他認為,巴東的情況仍有改進的空間,例如野三關用水的困難,位于野三關鎮的火車站如何與縣城更快連接,縣城的規劃怎樣更符合實際情況。他也坦言,沒有任何領導可以一個人就把巴東管好了,但現在的縣領導的優點在于“敢于面對問題”。
這與巴東縣發展旅游業的定位密切相關。在巴東縣多名官員眼里,注意聽取公民意見也是政治生態改善的表現。
多名官員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他們認為最有普惠意義的工作算“農民辦事不出村”。巴東是山區,村民出村辦理證件不方便,有的早上出門,到職能部門已近下班時間。為了辦事,有人甚至要在縣城里住一晚,還不一定能辦成。
“農民辦事不出村”的做法則是,把網絡連到鄉村,在村里設置兩個受理員,每星期兩天在村里坐班,掃描必需證件,通過網絡傳輸給縣里,縣里再通過網絡反饋給村民。
這項起初不被許多官員看好的工作,最終做成了。“老百姓開始有的也不理解,覺得你又在作秀。”周紅說,現在真正做起來之后,老百姓覺得方便。
這件事情也成了中央樹立的典型,出現在焦點訪談、新聞聯播節目中。這也被解讀為自鄧玉嬌事件后,巴東首次以正面形象被廣泛報道。
陳行甲說,他感到巴東干部群眾這幾年明顯平和多了。
(文中王蕾、張博為化名)
編輯:羅韋
關鍵詞:政協 巴東縣 紀委 干部 《一位縣委書記的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