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全國210所“野雞大學”受關注 圍剿之下何以屢禁不絕?
新華社北京5月21日電 題:全國210所“野雞大學”受關注 圍剿之下何以屢禁不絕?
新華社記者魏夢佳、謝櫻
隨著高考臨近,一份囊括全國210所“高校”的“中國虛假大學警示榜”引發考生和家長廣泛關注。
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這些“野雞大學”大多打著“中國”“北京”字號,通過注冊多個網站騙取生源,以出售假文憑等方式獲利。盡管曝光之后有關部門加大整治查處力度,但仍有部分躲過風頭“重出江湖”。“野雞大學”何以屢禁不止?
空設網站 以假亂真 異地招生難以求證識別
“北京科技師范學院創建于1980年,建校30多年來,學院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取得了學校建設的巨大成就……現有教育教學用房總建筑面積70余萬平方米,專兼職教師1026人……”這是名為“北京科技師范學院”校園官網上的大學簡介。
在其校園網上,“學院概況”“教育教學”“招生信息”“學生天地”等內容圖文并茂,一應俱全。然而,當記者按其網上校址“北京大興區黃村鎮北程莊東路2號院”到當地尋訪時,卻并不見網上所說的美麗校園。當地居民告訴記者,“從來沒有聽過這個學校。”記者撥打其學院電話,卻總為忙音或暫停服務。
記者仔細比對發現,另外兩所學院“北京信息科技學院”“北京財貿科技學院”官網上的校址和大學簡介竟然和這所“北京科技師范學院”完全相同。而這3所“大學”的簡介全部抄自一所正規的民辦普通高職院校--北京科技職業學院。
2013年到2014年,民間高考資訊服務平臺“上大學網”連續3次公布了虛假大學警示榜,共涉及210所“大學”。經查驗,這些所謂“大學”無辦學資質、涉嫌非法招生和網絡詐騙。
記者注意到,這些虛假大學中,以“北京”“中國”打頭的占到近一半,而將辦學地址標為“北京市房山區良鄉大學城”的學校達10多所,其余顯示在上海、山東、天津、河北、河南、湖北、湖南等10多個省份。
“中國郵電大學”“中國經濟貿易大學”“北京財經政法大學”“北京國際金融學院”……這些“高大上”的“野雞大學”,名稱上與正規大學高度相似,網站上批量抄襲正規高校往年簡介、盜用圖片文字,粘貼各種教育類新聞,同時還借助貼吧、論壇、淘寶及某些注冊公司等發布信息和廣告,極具欺騙性。
“諸如此類的仿冒名稱,五花八門,以假亂真,一些對高校和專業不了解的考生和家長,尤其是二三線城市高考分數較低的學生,極易信以為真。”上大學網內容總監諶江平告訴記者,這些“大學”校址多標明在北上廣等高校密集的一線城市,且傾向于異地招生,外地家長難以求證識別。
學歷“明碼標價” 虛假官網騙取考生錢財
記者了解到,這些“野雞大學”往往串通部分教育公司,通過電話、郵件、qq群等方式,專挑低分學生,號稱“低分錄取”“內部指標”,并以“錄取時間緊急”為由,騙取“心急”家長打消疑慮,盡快交錢辦理錄取手續。一些學校準備充分,不僅有招生簡章、宣傳畫冊,有的甚至連錄取通知書都提前設計好了。
上大學網提供的一份“學位價目表”上顯示,北京信息科技學院、北京科技師范學院、北京信息管理學院等學校??票究茖W歷均為160元,北京電力科技學院180元、青島黃海學院為800元。
諶江平透露說,這些假大學一般會要求考生以網絡支付方式先打一半訂金到指定賬戶,等考生拿到證書,從虛假學校官網上驗證證書信息后,再將余款繳完。“大部分根本不用上課,直接打印制作證書,快的話一個禮拜就能出證。”
記者發現,許多虛假大學網站上都有“學歷查詢”功能。據介紹,其作用就是為了證明畢業證是由學校發出的,讓“用戶”可以登錄查詢。但是這些證書信息在學信網上根本不存在。
齊抓共管加大查處力度
每年高考前后,總會曝出虛假大學欺詐事件,甚至同一個校名年年存在,年年被舉報,但年年死灰復燃。“野雞大學”為何屢禁不絕?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告訴記者,“野雞大學”招搖撞騙的手法其實很拙劣,騙術等級也并不高明。他們大多只是創建網站行騙,成本低廉,即使某個虛假校名被曝光,也可以換個校名再繼續。而且多為“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當受害者察覺報警已逃之夭夭。致使監管、查處難度較高。
一位教育界人士透露稱,目前許多虛假大學網站的服務器都在中國香港、美國等,域名注冊方便,這也使得教育部門和網監部門難以監管。
同時,部分地方教育部門對研修或專修學院監管有限,審批不嚴,有個場地就可辦學;有的非學歷民辦機構通過在地方人力資源、工商和民政等部門備案,以培訓學校、非營利性企業、社會組織等各種名目申請營業許可,再巧借名目去行騙,教育部門根本無從得知。
教育專家熊丙奇認為,造成虛假大學泛濫的主要原因還是有關部門監管不力,大學維權意識差,考生和家長又相信“潛規則”存在。監管部門應加大對虛假大學查處力度,還要從根本上消除招生錄取中的潛規則。
諶江平表示,要想徹底消除虛假大學,并非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一家之事,需要國家相關主管部門及各級網監部門、各大網站域名注冊供應商、相關高校、各級用人單位人事主管部門、公檢法等社會各界聯合出手,從各個環節重點防范和打擊,才能擠壓“野雞大學”市場運作的空間。
此外,還應對考生、家長和社會人士加大宣傳,使其提高防范意識,擇校時以當年教育部公布的具有高招資格的高校名單為準,避免上當受騙。(完)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野雞大學 何以屢禁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