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創業,中國青年的時代選擇
新華社北京5月4日電題:創業,中國青年的時代選擇
新華社記者李崢巍
放棄加入跨國公司而選擇創業,勇敢走出“象牙塔”而加入創業團隊,認為“最酷的事”就是“創”出一片天……在北京中關村,每一個青年的選擇,都勾勒出當代青年“善創新、敢創業”的群像。群像背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澎湃而至。
“孫老師,我決定回國創業,能在蘋果公司、美國Groupon團購網作‘數據科學家’的Offer我都拒絕了……”年初,當呂云回到北京,站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軟件學院院長孫偉面前說這番話時,孫偉感到驚訝,“這些都是世界頂級的科技公司,何況他也放棄了再過3個月就可獲得的人才綠卡……”
呂云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軟件學院第一屆本科畢業生,隨后研究生畢業前往美國佛羅里達攻讀博士。如今,已獲得博士后經歷的呂云,放棄了令許多人羨慕的進入國際一流企業的機會,在母校北航開始了創業。
“我現在過的是苦日子,每天做軟件、改設計忙到很晚,但我很開心,樂此不疲。”每每被問到“創業日子好不好過”時,呂云會這樣說。“去年底看到國內的創新創業氛圍很好,融資、政策、人才都到了最好的時候,我去美國收拾東西,5天后就回到了北京。”
呂云說,自己是深思熟慮后才做出這個抉擇的。“回來前,我坐在床上思考了兩天,都說沒準備好失敗的創業者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創業者,我想到了困難,但相信總會成功的。”
看著呂云帶領團隊創業,孫偉也深切感受到了青年人創業的激情,在專業指導之外,他也一直陪伴著團隊“頭腦風暴”,打磨產品。
和呂云一樣,覃曉飛也是青年創業大軍中的新成員。然而,他卻在即將獲得知名大學研究生學歷前,選擇退學加入創業公司,追求自己創業的夢。
不到一年前,覃曉飛還是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的一名在讀研究生。他開設了一個“西交大生活圈”的微信公眾號,有趣的內容吸引了中關村格靈深瞳首席執行官何搏飛的注意。
“何搏飛聯系上了我,交流后給了實習Offer”。從那時起,覃曉飛跨界加入了由提出“谷歌眼鏡”并使之成為現實的美國谷歌研究院趙勇博士、世界500強企業管理層何搏飛歸國開創的計算機視覺與人工智能創業公司。
在選擇退學來創業時,覃曉飛驚訝地發現,北京中關村企業中有著大量追求夢想,卻又多少有些瘋狂的創業青年。
曾就讀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華人女孩陳心怡退學去做“最酷的事情”,選擇加入格靈深瞳;還有一位曾就職阿里巴巴集團的總監,在公司赴美上市當天,他放棄價值不菲的股權,來到格靈深瞳;也有放棄可獲得北京戶口的機會,加入公司的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生。
“如果再給我一次選擇的機會,我想我還是會毫不猶豫地退學加入創業公司。”覃曉飛如是回顧過去10個月的付出。
呂云、覃曉飛的選擇并非個例,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正以一種積極的眼光審視“創業”。“創業”逐漸成為與“就業”同等重要的一個人生選擇。
數據也說明了創新創業在青年人中的影響力。在北京中關村,“青年人”“90后”成為創業主力軍;2013年,中關村示范區35歲及以下的創業者共6785人,占當年示范區創業者的五成,其中30歲以下創業者占比達22.6%。
高校也成為“中國硅谷”中關村孵化創業的大本營。在中關村,北大創業訓練營、北大1898咖啡館、清華Xlab、北郵零壹時光咖啡等“眾創空間”“創業平臺”正賦予“象牙塔”更多動力。
孫偉介紹,以北航軟件學院為例,學院在讀有7000多研究生,大部分為在職、創業階段,北航青年人形成的創業企業有50多家通過A輪融資,有十數家正躋身行業領軍位置。
“創業中國中關村引領工程”展望,到2020年,中關村將形成以高校院所科技人員及學生、90后創業者等為代表的高端創業人群,科技創業者超過20萬人,“眾創空間”超過500家。
“正是這些青年人的選擇,讓中國進入了繼改革開放以來,又一輪充滿熱情的青年人創業熱潮。”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零壹時光創始人紀陽說。
編輯:羅韋
關鍵詞:創業 選擇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