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教育部:我國建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制度 國家監測報告將向社會公布
新華社北京4月15日電(記者王思北)記者15日從教育部新聞發布會獲悉,為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從今年起將在全國面向四、八年級學生開展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國家監測報告將向社會公布。
“長期以來,由于缺乏準確反映義務教育質量狀況的客觀數據,單純以成績和升學率為標準來評價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現象一直存在。”教育部教育督導團辦公室主任何秀超介紹說,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日前印發《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方案》,標志著我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制度的建立。開展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通過準確掌握教育現狀、找準問題分析原因、提出改進學校教育教學的科學對策,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義務教育質量。
方案明確,依據我國義務教育課程設置的基本要求,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學科領域為語文、數學、科學、體育、藝術、德育;以義務教育階段四、八年級學生為監測對象。每三年為一個監測周期,每年監測兩個學科領域,第一年度監測數學和體育,第二年度監測語文和藝術,第三年度監測科學和德育。
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答題的實際表現,將對學生在相關學科領域上的表現分別劃分為水平Ⅰ、水平Ⅱ、水平Ⅲ、水平Ⅳ四段,以反映學生達到課程標準及相關要求的程度,并將形成基礎數據報告、分省監測報告和國家監測報告三類報告。“其中,國家監測報告主要呈現全國學生相關學科領域的總體表現狀況及相關影響因素,并將向社會公布。”何秀超說。
記者了解到,在方案出臺之前,教育部依托北京師范大學成立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從2007年起,連續8年開展了義務教育階段6個學科領域的試點監測工作。
浙江天臺縣平橋鎮中心小學曾參加過5次試點監測工作,該校語文老師蔡冬芬對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深有體會。“我一直認為班里的學生語文成績不錯,去年的監測報告反映,學生的閱讀能力水平雖高于全市平均,但高層次閱讀認知水平比較薄弱。”蔡冬芬說,通過監測,自己可以有選擇性地改善教學方式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施測的最終目的不是評比,而是在于引導。”北京師范大學校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主任董奇表示,監測的結果主要服務于教育決策、教育教學改進,引導社會形成正確的教育質量觀,促進學校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不與升學掛鉤,不對學校和學生進行排隊,也能盡量避免一些學校為取得更好的監測結果給學生突擊補習。(完)
編輯:王瀝慷
關鍵詞:教育部 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