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四中全會前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關乎改革全局
全面小康:法治鑄就公平正義
曾經的湖南省藍山縣毛俊村,是一個遠近聞名的“法外之地”:村霸橫行、幫派林立、宗族勢力各據一方。如今,用“國法村規”取代“江湖規矩”,通過建立公開透明的監督機制,村民觀念和村里風氣發生了根本變化,成了讓周邊鄉鄰羨慕的平安、富裕的小康村。
由亂到治,在現任村支書廖仁旺看來,這是依法治村、民主管理的結果。這個村的變化是一個因“依法善治”而走向小康的時代縮影。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法治護航下,中國人邁向小康的步伐堅定而自信——
2004年,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國家根本法;2007年,物權法施行,對公、私財產權利作出法律規定;2011年,國務院頒布新拆遷條例,切實保護公民財產……
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越是臨近,人民群眾對依法保護公平正義的期待越是熱切。
現實中,執法不嚴、司法不公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侵犯公民合法權益現象時有發生;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甚至徇私舞弊、貪贓枉法屢禁不止……司法執法機關有法必依、執法必嚴,成為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更大期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提出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所有司法機關都要緊緊圍繞這個目標來改進工作,重點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
維護公平正義的改革已在破題。今年9月,上海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先行試點,中國首批289名法官助理、檢察官助理接受任命。確保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真正實現權責一致,才能實現“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使司法切實成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關口”。
不止是司法保障層面,人民群眾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通過法律“落地”,照耀公平正義之光——教育、住房、養老等社會領域的權利獲得更充分保護;食品藥品、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直接關系生命健康的權利能夠更充分實現……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說:“依法治國,人們不會只看制定了多少法律,更看你落實了多少。如果法律只是掛在嘴上、寫在紙上,不落實到行動中,那就談不上法律的尊嚴和權威。”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全社會尊重法律、信仰法治、全民守法的共同價值追求——
改革開放帶來了全社會法治意識覺醒,然而依然面臨“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法與情”、“中國式權與法”等法治建設困境;依然面臨著一方面埋怨別人不守法,另一方面自己卻不自覺地違法;一方面渴望用法律來保護自己利益,另一方面卻擔心法律限制自己自由。
良法善治并非遙不可及。近年來,我國成功依法治理酒駕就是力證。李林說:“這幾年我國酒駕治理比較成功,法律一旦動真格,執法機關全面深入執法,公民發自內心重視,違法行為就能得到有效遏制。”
人民追求安定、和諧、幸福生活的腳步一刻不曾停歇。平安中國、法治中國是小康社會的題中必有之義。
上海金山區楓涇鎮“故事大王”唐秀芳,被當地群眾稱為“普法達人”,她非常善于總結農村中的真人真事,先后創作了一系列有關農村題材的法治故事。村民們都說,聽唐秀芳講故事,好比上了一堂生動的法治課,記得牢、用得上。
張文顯說:“小到文明出行,大到依法治國,法治的根基在于公民發自內心的擁護,法治的偉力源于公民出自真誠的信仰。”
讓“法治”成為全體中國人的最大公約數,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價值指引!
編輯:曾珂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 四中全會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