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中國高強度反腐收獲紅利 專家否定“反腐傷經濟”論
中國收獲哪些反腐紅利
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共中央以改革和反腐為著力點,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強勢變革,經濟轉型升級、政治系統重啟和社會空氣凈化交互進行,帶來過濾發展水分、查殺貪腐病毒和凈化輿論環境等綜合戰果,通過反腐提純發展成色、提升改革質量、提振全民信心的效益日漸顯現。那么,反腐敗改變中國政治生態和經濟社會景觀之際,產生了哪些外溢性紅利?
改革紅利
以零容忍態度清除“最大負資產”
保護改革成果,打破利益藩籬;“紀檢體改”加速度,中國收獲最強“紀律部隊”。這些實踐成果既為改革保駕護航,亦是全面深化改革新的正資產,增加了改革惠及大多數人的機會和底氣。
中國30余載改革開放,既積累巨大生產力和財富,也伴生貪腐嚴重和分配不公等負資產。全面深化改革,需加快處置腐敗這筆最大負資產。新加坡媒體曾預言,由上而下的“反腐+改革”是中共領導人“鐵了心”的重點。隨著陳腐存案“大起底”,零容忍“打虎拍蠅”,超過18萬黨員干部被處分……外媒稱其為20年來規模最大的“清理”行動。毋庸置疑,這改變了中國,重塑了改革。
首先,改革的成果不容掠奪,利益的藩籬必須打破。2013年底,新華網“關于當前推進改革的主要難題有哪些”的問卷調查顯示,“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是受調查者首選。而反腐為全面深化改革帶來“破冰錘效應”。以查辦中石油窩案為典型,一批國企蛀蟲被清理出來,流失的國有資產從私囊歸還公賬,“史上最給力”的限薪令、節支令相繼出爐,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前景可期。再如因投入巨大、工程眾多、項目林立,城鎮化曾被視為貪官和奸商“最后的饕餮盛宴”。但李春城等“標桿人物”落馬,暴露出城鎮化顯績背后的貪腐。財經人士因此指出,如果城鎮化是化解地方融資平臺危險的最有力武器,反腐就是給這項牽涉全國乃至全球經濟的巨大工程買了“最大額度保險單”。
其次,“紀檢體改”加速度,中國收獲最強“紀律部隊”。這是改革硬突破、軟著陸的重要保障。中央紀委監察部帶頭“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聚焦“監督、執紀、問責”主業,激發出前所未有的戰斗力和執行力。鐵的數字說明一切:不到兩年,對31個省(區、市)的常規巡視提前完成,兩位數的省部級干部應聲落馬;2014年頭5個月全國紀檢監察機關黨紀政紀處分人數同比增長34.7%,初核線索、立案、結案等核心指標高位攀升,一批紀檢監察系統“內鬼”被查辦;截至9月,31個省級紀委新增紀檢監察室61個,總數由170個增加到調整后的231個,增幅達36%……這些實踐成果既為改革保駕護航,亦是全面深化改革新的正資產,增加了改革惠及大多數人的機會和底氣。
發展紅利
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新常態”
以反腐支撐的創新驅動發展將成為“新常態”,有效刺激民間投資潛力和全社會活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給世界經濟帶來“中國紅利”。
所謂“紅利”,關乎發展的可持續動力。習近平提出的“新常態”,包含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等發展愿景,更包括以廉政倒逼公正的底線要求。因此,以反腐正本清源,意義重大影響深遠。《證券市場紅周刊》曾預測,如反腐成功,在GDP維持約7%的水平下,居民實際收入每年將多增加2%至3%,消費的經濟占比將從45%提至55%以上。這與經濟學家吳敬璉的觀察契合,他指出反腐雖影響奢侈消費,但中低端餐飲等行業卻很紅火。近日美國彭博社的調查亦顯示,17位經濟學家認為反腐將在2020年使中國GDP提高0.1%至0.5%。隨著賄賂對商業的拖累不斷得到緩解,按美元現價計算,那是一筆相當于斯里蘭卡經濟規模的約700億美元的紅利。
事實證明,所謂“反腐殺傷經濟”的論調站不住腳。只有廉潔政府過緊日子,把更多財力用于民生公益,老百姓過好日子,讓少數人特權、奢靡性消費轉換為多數人獲益和包容性增長,才能穿越改革深水區的急流險灘。蘇格蘭皇家銀行經濟學家高路易指出:“這場反對腐敗和奢華之風的運動旨在與更多系統性改革一同推進。這些系統性改革最終會在某種程度上促進生產率的提高并改善金融資源的配置。”與投資刺激、賣地財政等舊常態不同,以反腐支撐的創新驅動發展將成為“新常態”,有效刺激民間投資潛力和全社會活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給世界經濟帶來“中國紅利”。
由此,多家國際機構調頭“看多”中國。美國高盛集團年初曾把中國一季度增長預期從6.7%大幅調降至5%,但對二季度增速則從7.3%調高到7.5%。英國巴克萊銀行和法國興業銀行亦將中國經濟全年增速預期調高0.2個百分點。從凈化市場、規范競爭到為企業減負,如果說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是重大利好,則強勢反腐亦能收獲“做多”預期。
編輯:顧彩玉
關鍵詞:反腐 反腐傷經濟 反腐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