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頭條相關頭條相關
“囿于習俗”的晚清走向了窮途末路
———訪中央黨校教授高中華
一場戰爭的成敗,時有偶然性,但更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在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中央黨校教授高中華看來,甲午戰爭的結局也是如此。甲午戰爭失敗后,奉命赴日本馬關的全權代表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有一番對話,其中有“我國之事,囿于習俗,未能如愿以償”之語,道出了清政府屢屢敗于外戰的一個原因。此時的中國已是積貧積弱,政治制度腐敗,官場暮氣日沉,勾心斗角不止,士氣全無,民氣昏沉,國家改革舉步維艱。面對變局,李鴻章已是無力回天。
高中華表示,從中日軍事實力對比來看,清政府的軍事力量與當時的日本海軍已有明顯差距。“北洋海軍的實力雖弱于日本,但若能聯合南洋和廣東的艦只,實力便可接近于日本海軍。”高中華表示,但當時的海軍未形成統一指揮,互不統屬,力量分散,自然難以擰成一股繩。
“1885年,日本的軍費開支已上升為1500萬日元,1892年竟猛增至3450萬日元,占全年財政收入的41%,超過1885年所投入的軍費兩倍多。”高中華告訴記者,為籌措軍費,明治天皇率先帶頭節省宮廷開支,甚至每日只吃一餐。當時到日本去的中國人回國后,說日本天皇靠從牙縫里摳肉來供養海軍,竟被京城士人傳為笑談。
而此時的清政府,仍然沉醉在泱泱大國的良好感覺中,絲毫未察覺對手強大的威脅。在日本厲兵秣馬之際,清政府還在挪移海軍衙門軍費為慈禧太后過60大壽。
戰敗的結局是慘痛的。戰后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清政府不僅賠償巨資,而且還將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割與日本。消息傳出后,舉國同憤。
《馬關條約》簽訂后,日本政府在馬關春帆樓旁立下一塊石碑:“今之國威之隆,實濫觴于甲午之役。”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興奮地說:“在這筆賠款以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好幾億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所以,一想到現在有三億五千萬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還是私人都頓覺無比的富裕。”
甲午戰后,日本國力大增,開始企圖和西方列強爭奪東亞殖民地,且自此“鯨吞中國的野心逐漸膨脹”。而巨額的賠款,致使清政府幾近破產,被迫四處舉債,中國經濟命脈和內政外交進一步被列強所控制,國力日衰。但民族之心力未衰,正是“甲午戰爭中國的失敗,激起了廣大人民的運動”(劉少奇語)。
編輯:付鵬
關鍵詞:囿于習俗 北洋海軍 泱泱大國的良好感覺 厲兵秣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