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頭條相關頭條相關
從“天朝大國”夢中覺醒
———訪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王曉秋
1894年是中國農歷甲午年,這一年,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徹底粉碎了中國士大夫們四千年的“天朝大國”夢。120年后,撥開這段歷史迷霧,我們能從中借鑒些什么?
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王曉秋表示,甲午戰爭中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在于清王朝政治和軍事體制的落后腐朽。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前正值慈禧太后60大壽,祝壽慶典花銷不下一千萬兩白銀。在國難當頭的嚴峻時刻,清朝統治集團竟然腐敗、麻木到這種程度,簡直是令人難以置信。”王曉秋說。
體制的落后還表現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里沒有近代意義上的軍事指揮部和參謀部。皇帝和太后個人專斷,軍機處只能傳達圣旨。“北洋大臣李鴻章作為軍事統帥也要受軍機處、總理衙門制約,能指揮北洋海軍卻調動不了南洋海軍和廣東海軍,能指揮淮軍卻指揮不了湘軍。”海陸軍互不配合,在軍隊內部還存在武器裝備的相對落后,指揮系統不健全,軍隊素質、戰斗力較差,某些軍官將領的貪生怕死、克扣軍餉、臨陣脫逃,后勤保障不力以及通訊聯絡、情報偵察不靈等問題。
王曉秋說,有一個后來被披露的細節是,日本在戰爭爆發前就通過截獲中國駐日公使館給總理衙門的密電破譯了密電碼。而清政府卻不知道,仍然一直使用此密碼,結果日本軍部通過破譯中方密電,以及得到間諜提供的情報,掌握了中方北洋艦隊和各支軍隊的動向和作戰計劃,以及清政府的決策以至馬關談判中的底牌,取得了戰爭與議和的主動權。“中國軍隊的這些弱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當時中國社會制度的腐朽、落后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所決定的。”王曉秋表示。
被一個東亞小國打敗,并且簽訂了苛刻而喪權辱國的條約,這種深重的恥辱極大地刺激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王曉秋認為,戰后民族覺醒首先表現為全民族危機意識和救亡意識的形成,而危機和救亡意識又大大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鄭觀應、康有為、嚴復等新銳知識分子紛紛用理論和行動做了表率。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了革命團體興中會,首先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
此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救亡圖存”、“振興中華”成了中華民族覺醒的主旋律和中國人民發出的時代最強音。中華熱土上的有識之士也沒有停止思考:中國為什么會戰敗?日本為什么會戰勝?怎樣才能救中國、謀自強?“近代中國的志士仁人們懷著強烈的救亡意識和變革意識,歷盡千辛萬苦去探索挽救中華民族危亡的道路。”王曉秋說。
編輯:付鵬
關鍵詞:清王朝落后腐朽 密碼 中華民族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