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要論今日要論
莫讓農業扶持政策“空中飄”
中央年年有新政策,農民歲歲有“大禮包”。然而,我們的農業扶持政策是否都扶到了點上,落到了實處?
河南一位農業經營大戶反映,貸款年利率高達15%-18%,種植一畝玉米一年的貸款利息200多元,遠高出國家的農業補貼;在太行山深處的貧困地區,一個旅游資源豐富的村子由于受財政專項年度撥付制約,投入不多的道路、停車場等配套設施不得不分年進行,三年未果,阻礙了旅游業發展;而同樣受“馬拉松”式財政投入進度影響,并不急需的小型水壩也建了三年,成了“半拉子”工程、“曬太陽”工程。南方某省11個市縣三年的大棚建設資金有六成多進入了貪腐干部和不法分子的“腰包”。
國家對“三農”發展越來越重視,中央已連發12個有關“三農”問題的1號文件,財政支持逐年大幅增加。中央年年有新政策,農民歲歲有“大禮包”。然而,上述事實又令人不得不追問:我們的農業扶持政策是否都扶到了點上,落到了實處?
從九三學社中央調研的情況來看,當前農業扶持政策的安排及落實問題依然不少。
一是仍然存在撒“胡椒面”的情況。由于沒有完整、真實的底數支撐,面對各地“跑部進京”的情面,相關資金分配往往“拜者有份”。一些項目落實到一鄉一村,往往只有幾萬元、十幾萬元,辦不成什么事,于是就出現了“年年改水沒水喝、歲歲修渠渠難通”的怪事。
二是一些資金錯配受益對象。不少補貼資金被配置在農資生產企業、農產品流通環節、儲備環節和金融領域里,對農業生產的直接支持不足,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眼下,頻頻出現的耕地撂荒現象,就是一個佐證。
三是一些資金“嫌貧愛富”。首先,為政績“堆項目”的情形比比皆是。比如,一些地方熱衷于選定條件好的村作為“美麗鄉村”建設點,由主要領導包聯,把各種項目都往里裝,美其名曰集中力量搞樣板。殊不知,如此典型不僅難以復制推廣,還破壞了社會公平。其次,在資金配套上,經濟條件好的市縣配套實力強,爭取到的資金就多;而那些貧困地區因財力所限,只能眼巴巴地望著別人“吃肉”。再次,金融機構為了安全和效益,偏愛富戶和大戶,冷落小戶和散戶。
四是一些資金淪為“唐僧肉”。由于農業扶持政策資金量大面廣,加之缺乏完善的監督機制,導致一些扶持項目成為腐敗的溫床。比如,某市查出,一張小小的秧盤,國家補貼2角5分,農技推廣站先提1角8分,站長再拿3分,剩下的留給合謀企業,共有61人因此被“放倒”,涉案金額竟達3396萬余元。
農業是國家穩定的根基,任何時候都需要有力的政策支持。面對新形勢、新常態,我們應調整優化和持續完善農業扶持政策。
一是優化農業直補政策。優化補貼結構,增加口糧作物補貼,把糧棉油這一重點保住、穩住;在不降低現有的農民直接補貼標準前提下,將增量部分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調減流通環節、消費環節的補貼,增加生產環節補貼。
二是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大力支持中低產田改造,綠色農業、循環農業、節水農業發展,以及農技推廣和有計劃休耕輪作。
三是增加對資源匱乏地區或低收入農民的農業投入。“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目前,我國有14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832個全國特困片區縣、國貧縣,按照2014年2736元的國家貧困標準,還有1億多貧困人口。應加大中央財政對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重點支持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對特殊困難地區的交通建設應全額投入,形成支撐當地產業發展的交通網,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創造條件。
四是加大金融支農力度。依法界定金融支持的農業、農村、農民范圍,保證相應融資真正用于“三農”,防止借支農之名,行其他商業融資之實。劃定農業生產從不同程度欠收到絕收的保險分級檔次,加大財政對保費補貼力度,防止農業保險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五是加強對農業扶持資金的監管。完善農業補貼程序,防止資金跑冒滴漏;完善資金直達方式和渠道,降低資金管理成本;運用法律手段,堅決斬斷伸向農業扶持資金的“黑手”。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編輯:水靈
關鍵詞:農業扶持政策 農民 農業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