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張貞慧:“我用所有報答愛”
原標題:“我用所有報答愛”
——記已故大連市慈善義工張貞慧
不久前,大連市年齡最大的慈善義工張貞慧走了,上千市民紛紛趕到殯儀館送她最后一程。縱觀老人95年的人生履歷,她省吃儉用累計捐款20余萬元,用行動證明了生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只要國家有需要,我的捐款就會繼續。”
單從大連希望工程捐款的明細單上看,張貞慧給人的感覺很“富有”:從1996年9月18日至今,19次捐款累計17萬余元,先后幫助失學兒童388名。只有知道內情的人了解,每一次捐款都是張貞慧最大方的時候。
“據我所知,獨居的她只買幾角錢的撮堆兒菜,兩個月用1噸水。”在共青團大連市委希望工程辦公室主任趙強看來,“捐款大戶”張貞慧家里的經濟情況甚至比不上困難戶,“別人家條件再差至少還有椅子、柜子,張媽媽招呼我坐下喝水,連正經的茶幾都沒有”。
他至今記得,張貞慧手握400元錢第一次站在他面前時,那一身儉樸的裝扮竟讓他誤以為老人是來尋求幫助的。趙強也曾勸老人“吃好一點”,可每次張貞慧都用“別人比我需要”、“我自己夠吃了”這樣的話搪塞過去,照舊是“撿白菜幫子過冬”、“煮一餐飯吃一天”。
除了第一時間要求捐助有需要的孩子,張貞慧還經常在希望工程辦公室里找活干。如果趕上負責清點募捐箱里的零錢,她會把發現的殘幣一點點拼好,然后顫巍巍地多次往返銀行。趙強回憶說,張貞慧總跟身邊的人“炫耀”她長壽的秘訣——多做義工、多奉獻。
2003年,84歲的張貞慧正式成為大連市注冊年齡最大的義工。也正是從那天起,她把退休后的日子全都“捐”給了志愿服務。92歲高齡時,老人還在和其他義工一起拾掇枯草、撿拾垃圾。2010年,張貞慧的累計志愿服務時長達到5000小時。
1986年第85期《遼寧師大校報》記載:“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后,張貞慧被前線戰士流血犧牲的精神深深感動,于是,她將自己工資的一半用來支援前線;1966年邢臺地震,張貞慧為幫助災區人民早日走出困境,一次性捐款2000元。”
大連市慈善總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張貞慧對社會和他人的無私奉獻已成為一種習慣。抗洪救災、希望工程、抗擊非典……幾十年來,老人的捐款行為從未中斷。1998年她患結腸癌,尚在人世的老伴雙目失明,兩個人都需要調養身體。可是,她還是每月只留下三四百元的生活費,把余下的錢全都捐了。如今,老人一無牽掛地離開,簡陋居室中堆積如山的報紙和獎狀亦如從前,她是大連市義工中唯一的“終身成就金質獎”獲得者。
張貞慧對社會的慷慨捐贈不僅表現在生前,甚至延伸到了死后。幾年前,老伴去世時她代老伴完成了捐獻遺體的心愿,自己也簽署了《遺體捐獻志愿書》。“張媽媽”臨終時身上那件紅棉襖,是希望工程辦公室的工作人員送的新年禮物。老人舍不得穿,一直壓在箱底。
“她不給別人添麻煩,從來只有無私的奉獻。”在共青團大連市委書記趙宏的印象中,“張媽媽”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真正舍己為人的“中國好人”。人雖然離開了,可她常說的那些話卻猶在耳邊:“舊社會我做過童工,年輕時身患肺結核,是慈善機構救了我;1950年我只身來到大連,身無分文,是黨和政府給了我工作的機會……所以,我應該在有生之年,回報黨和政府,多為社會作貢獻……”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大連市年齡最大的慈善義工 捐款 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