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慈善,是我做過最好的事情

——記臺灣慈善家林至信

2014年10月14日 10:35 | 作者:蘇丹 孟建祥| 來源:人民政協網-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C2014-10-14zx1101_P_1_19_1763_409_2251

 

C2014-10-14zx1101_P_1_446_2576_969_2948

 

C2014-10-14zx1101_P_1_988_2576_1525_2948

 

C2014-10-14zx1101_P_1_1544_2576_2102_2948

 

 

  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說:“一切人類社會的經濟,都依賴一個普遍而簡單的原則:我愿意幸福,但我和別人一起生活,他們和我一樣,也愿意幸福,讓我們尋求使自己、同時也使別人幸福、至少不能妨礙別人幸福的方法。”

  對于狄德羅所說的這種方法的理解與踐行,1000個人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對于林至信而言“不求回報的幫助別人,就是對人對己最好的方法”。

  1937年,林至信出生于臺灣新北。雖然他的父母都是農民,幾乎沒有讀過書,但是林至信卻一直讀到了“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研究所。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讀研究所的人很少,林至信是第一位考進“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研究所的當地人。

  畢業后,林至信受聘任教于東吳大學,曾任講師、副教授。到32歲那年,書教得好好的他,心想在大學教書受教的人有限,而到中學去教書就不一樣了。為了幫助更多的孩子健康成長,他決定到中學去做校長。于是毛遂自薦給當時“陽明山管理局”的潘局長寫了封信,提出這一請求,不久之后便獲得應允,被任命為格致創校校長,成為當時臺灣500多所中學里最年輕的校長。

  作為校長,林至信十分關心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為此他常常安排去學生家里走訪。走訪過程中,他發現,有許多學生雖然家境貧寒,卻因不符合臺灣當局的補助條件而得不到補助。每當走訪到這種情況的家庭,林至信總會自己出錢,為這些貧苦人家的孩子交學費,救助他們的生活。也許這就是林至信最初的慈善。

  施棺、濟難、有所依

  林至信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做慈善了,只不過當時的做法還比較私人,僅僅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動一些朋友一起,大家有錢捐錢,有物捐物。

  轉眼十年過去了,雖然林至信的捐助行動始終沒有停止,但是作為私人的形式,救助的規模畢竟有限,這使得林至信和朋友們偶爾心有余而力不足。他開始意識到,要想更多的救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就必須把慈善形成規模,只有眾人拾柴,才能火焰高。

  1984年,林至信正式向臺灣當局申請了立案,并獲準設立財團法人私立弘化同心共濟會。目的有三:一、施棺,二、急難濟助,三、濟助無依孩童。其對象都是臺灣當局無法補助照顧,而實際上急需救助者。也就是去補當局不足之處。

  最初,這種救助的方式都停留在捐款上。如施棺和急難濟助,只要有人寫申請過來,核實之后,一個星期之內,林至信就會寄錢過去,大家都說,這是世界上最快的救助款。

  一年后,林至信認為,施棺與急難濟助相對濟助無依孩童比較容易處理,只要提交申請,審核后就會放款,可是那些無依無靠的孩童,則不是簡單的錢能解決的事情,于是他又多方奔走籌措,最后設立了弘化懷幼院,給孩子們一個溫暖的家。

  弘化懷幼院收養的孩童都是別人不要的,養不起的無助兒童。這些孩子的父母不是吸毒、犯罪坐牢,就是因事業失敗等種種原因而不知去向,也包括未婚生子無法照顧者,因此是一群無人照看,臺灣當局也未給予補助、照顧不到的孩子。

  收養孩子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況是這些出自特殊家庭的孩子。曾經做過校長的林至信說:“我對孩子們教育的重點不是功課,而是培養好的生活習慣。要讓他們個個都健康快樂,惜福勤勞,這樣就不用擔心他們將來會走彎路,會沒有前途。”

  在生活方面,林至信對孩子們的管教非常嚴格。

  他規定孩子們晚上9點上床睡覺,早上5點起床,沒有一天例外。林至信說:“早睡早起是養成規律生活的第一步。”

  他還要求孩子們養成勤勞的習慣。弘化懷幼院的孩子們會一起負責室內外的清潔工作。每個人都有地要掃,有桌椅要擦,孩子們還會清洗自己的衣物、碗盤,只要自己能做的事情,孩子們統統自己搞定。

  在飲食上,林至信提倡健康飲食,通過自己多年的養生經驗,他建議孩子們多吃植物性的食物,而且他要求孩子們一定要把自己的食物吃完,要愛惜食物,他常教育孩子要知福惜福,要知恩感恩。食物都是善心人士捐助的,不能浪費。

  俗話說“四體不勤,百病纏身”。深諳養生之道的林至信同樣是個行動者,他把這種健康的理念傳給了弘化的每一個孩子。每到不用上學的假日,林至信要么會帶著孩子們去健步走,要么會帶孩子們去爬山。林至信自豪地說:“如今能登上臺灣3000米高大山的成人都不多了,可是我的孩子們個個都上得去。”在給孩子們帶來健康體魄的同時,還培養了他們堅毅的性格。

  至今,林至信免費收養教育過的院童,平安回到原生家庭的已逾千人。

  弘化的善行最終獲得了社會大眾的肯定,捐助也源源不斷地涌來,據林至信統計,2013年一年,善心人士捐助的新臺幣接近1億元。其中,用于施棺的超過4700多萬元,用于急難濟助的大概2800萬元,用于弘化懷幼院的有1300多萬元,總共8800多萬元,余下1000多萬元留作了預備金。”

  這動輒千萬數字不知會讓多少人為之心動,而對于林至信來說,只要這些錢可以實現他“施棺、濟難、有所依”的慈善理想,他就甘愿做一個開心的“過路財神”。

  我的理念與你不同

  雖然每個人所做的慈善行為大抵相同,但是每個人心里所信奉的慈善理念卻大不相同。

  筆者:您的妻子、子女如何看待您的慈善事業?

  林至信:我不管他們怎么看,我想做就做,因為我不是去吃喝嫖賭,而是去做對別人有意義的事情。

  我有一個觀點跟大家不一樣,我認為如果我做慈善要召開家庭會議來征詢妻子、兒女意見的話,對他們是莫大的不公平。

  原因很簡單,我要做的慈善事業,我自己理解,但是我的妻子和兒女卻不一定和我一樣對此有深刻了解。既然這樣,他們又憑什么可以決定同意或者不同意呢?如果他們決定同意,那必定是盲目的。

  對我自己而言,我將得到一個大大的借口。如果我成功了,我將沾沾自喜,因為功勞都是我的;如果我把事情做失敗了,我會說,這不完全是我一個人的責任,當時你們也是同意了的呀!結果平白讓他們負了一半不該負的責任,對他們太不公平了。

  筆者:你如何形容你同孩子們的感情呢?

  林至信:對待這些孩子,我很理性。我從不刻意地去過問孩子們的過去和將來。因為我從不贊成把這些被收養的孩子們培養成那種你儂我儂,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感情。這種濃情愜意對孩子們來講,未必是最好的選擇。

  舉個也許并不恰當的例子,我撫養這些孩子的過程,就像一場人生巔峰接力賽。弘化接的只是其中的一棒,前一棒和后一棒如何跑,跑怎樣,我都管不了。我能做的就是把我手里這一棒跑好,其他的就各自隨緣了。

  所以,我只要求孩子們在我這里時,按照我的要求把該做的做好。當他們的父母有能力接他們回去的時候,我就不加干涉了。我不強調感情,因為對于這一時期的孩子們來講,理性的對待才是最重要的。

  筆者:在您幫助的人中,有哪些感恩的故事?

  林至信:說到感恩,我認為應該先搞清楚誰是“受惠者”。也許大家認為是那些被幫助的人。而我則認為,真正的“受惠者”恰恰是我們這些去幫助別人的人。

  我常常說,受助的人好比地主,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塊福田。而這些幫助人的人,就好比佃農。只有地主提供好的土地,佃農才能播種,才能在收獲的時節得到累累碩果,這果實就是福報。

  所以,我說,要時刻感謝那些讓我們幫助的人。沒有他們,我們哪兒來福報!

  后記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也是林至信做人做事的道理,他總是說:“別的都不重要,只要大家把心愿變成行動最好。你對社會的貢獻越多,你的生命力就越強。幫助別人,對自己最好。”

  經過多年的慈善實踐,林至信有理由認為,他的這種與臺灣當局救助互補的救助方式是值得推廣的。他經常來往于臺灣與大陸,他希望會有更多的人同他一起,把慈善事業做得更廣更長久。

 

編輯:曾珂

關鍵詞:臺灣慈善家林至信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一二区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原创 | 色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亚州精品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8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