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感恩給予幫助的鄉親們”
——北京希望工程回訪團赴黑龍江紀行
陳淑惠(左)和孩子在一起
9月11日至13日,記者隨北京希望工程“尋找在愛中行走的印記”攜愛同行20年回訪團來到黑龍江,踏上了這片遍植“希望”的黑土地。
“重溫當年的歲月,看看受幫助的孩子,感恩給予我們幫助的鄉親們。”齊齊哈爾市富裕縣火車站,當年石塊鋪就的地面,如今已有些高低不平。一聲響亮的汽笛聲,讓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主任陳淑惠的思緒,重又回到了16年前被洪水圍困的那72個小時。
1998年8月5日,“愛心希望之旅”專列駛出北京,800多名乘客都是來自北京市各單位、街道、區縣的團員青年,他們帶著首都人民的深情厚誼奔赴呼倫貝爾大草原。此次活動要向內蒙古自治區捐款100萬元,用于救助1000名失學兒童、援建4所希望小學。
5天后活動結束。嫩江大水、松花江大水、遼河大水,一時間東北及內蒙全境頻頻告急。洪水侵襲使得鐵路橋坍塌,專列決定繞道回京的消息,讓所有人歸心似箭的心情多了些許緊張。次日,大家都在為可以經由齊齊哈爾返京而激動不已,未曾留意列車緩緩停靠在了一個名叫富裕的小站,洪水沖斷了前方回京的唯一通道。
缺水、缺電、缺食品,就在時任共青團北京市委事業部副部長陳淑惠拖著帶病的身體,一個一個車廂盡最大努力安撫大家情緒的同時,當地人把關心及時送到了專列上。消防車給專列輸送飲用水;當地電信系統的員工送來新鮮蔬菜;為解決用電問題,齊齊哈爾鐵路局克服重重困難送來了柴油。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列車秩序終于恢復了正常,人們的情緒逐漸穩定下來。
“白天,我們帶大家到站臺上做廣播操,晚上在車廂里辦小型聯歡會。”陳淑惠回憶說,多虧當地老百姓雪中送炭,800多人硬是熬過了三天三夜,“后來鐵路緊急搶修,直到發車的汽笛聲響起,我懸了幾天的心才算是踏實了。”
一車人安全回到北京后得知,在他們經過當晚,洪水徹底沖垮了這條鐵路,愛心專列成為從洪災地區最后返回的一列火車……如今,富裕、中和火車站已成為北京人民和黑龍江人民建立深厚友誼的見證地。不論是當年親歷救災的當地民警,黑龍江省青基會、火車站、電信局、水利局等單位的負責人,或是當年專列上的團員、記者,再次回憶起那看似短暫的幾十個小時,仍仿佛歷歷在目。
北京青基會善薪計劃辦公室主任殷玥,當年還是一個小姑娘。在她的記憶里,剛下火車就立馬投入到了募款賑災工作中。“每天的捐款者絡繹不絕,前臺接待室的門前總是排著長長的隊伍,有老人、也有孩子。”殷玥對記者說,那段時間根本沒有休息日,趕上火車站運送物資,所有工作人員還要到車站當搬運工,但是大家都無怨無悔。這既是作為一個公益組織工作人員的責任,更是懷揣著一份對災區人民的感恩之情。
據了解,“98抗洪”是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成立以來開展的最大規模的賑災活動,共募集賑災款物4200余萬元,在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7個災區新建希望小學45所,修建希望小學19所,搭建希望帳篷小學470所,為災區建成兩座災民新村,資助貧困學生10350名。
金秋時節,在去往黑龍江省肇源縣種畜場北京青年希望小學的路上,到處是一派豐收的景象。校門前一張張稚嫩的笑臉驅散了大家長久坐車的疲憊,這些孩子中最大的13歲,最小的只有4歲。
站在水泥地面的操場上,面對成片壓彎了莖稈的谷穗,全體師生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升旗儀式,以此歡迎北京希望工程一行。“那年來送助學款時水還沒退,街上行船。”看著眼前僅有的15名學生,以及靠愛心捐款修建、而今卻空蕩蕩的成排教室,陳淑惠百感交集。
校長李大軍介紹說,種畜場小學建于1953年,全盛時曾經有三四百名學生在此就讀,但1998年的洪水讓這里不復從前。近幾年,由于撤點并校、計劃生育等原因,特別是許多農村孩子隨外出打工的父母流動到外地,種畜場北京青年希望小學的生源越來越少。一半的教室因為沒有孩子已經閑置,為避免野草肆虐操場只得種上莊稼。據悉,類似這樣的“微小學校”,在地廣人稀的黑龍江并不罕見。
“我們開展尋訪活動,不僅要讓更多的人看到希望工程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更重要的是發現青少年的需求,為他們今后的發展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陳淑惠坦言,10多年前北京市民用愛心幫助災區的孩子重返校園,援建的希望小學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年更多考慮的是讓孩子們有學上,希望工程走到今天,興建學校可以說難以滿足發展需要,學生生活條件的改善及教學設施配備等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在我國偏遠地區,還存在著許多‘村小’,這些學校雖然規模小、學生少,很多學校可能只有一兩名教師和十幾個孩子,但確實解決了孩子沒學上的問題。”陳淑惠強調說,如何幫助貧困地區升級辦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讓社會各界的目光關注到他們,是目前希望工程所面臨的新課題。
編輯:曾珂
關鍵詞:尋找在愛中行走的印記 攜愛同行20年回訪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