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你言我語
5歲女童幫奶奶當環衛工 留守兒童教育生活如何保障(圖)
【延伸閱讀:留守兒童教育生活如何保障】
都說窮人家孩子早當家,這話一點都不假。在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桃洪鎮梨子園社區租住著一位外來戶,奶奶文應蓮是一名環衛工人,父母均在外地打工。這個星期六(25日),5歲的女童夏美玲休息跟著奶奶到社區幫忙打掃衛生。小姑娘打掃的很認真,不放過地上的任何一點垃圾。 文應蓮租在社區附近,是為了幫子女照看孫兒女讀書。夏美玲讀學前班,她的父母在廣州一家制衣廠打工,常年不在家。
近日,接二連三的侵害兒童案件被報道出來:10月3日,江蘇揚州7歲女孩遭性侵后被害;10月6日,河南平輿多個小孩當街被砍;10月8日,杭州蕭山12歲男孩被殺;10月12日,北京一老師帶12歲女學生3個月開房9次被公開報道。
這些泯滅人性的傷童案件,留給親人無盡的悲痛與眼淚,也給社會寫下一個大大的“問號”—兒童安全教育,問題出在哪?
留守兒童多的地區是性侵高發地
被砍、奸殺、性侵,一系列本不屬于純真孩子的詞匯,最近卻頻頻出現在他們身上,讓人不禁扼腕嘆息。據了解,今年4月以來,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受理以故意殺人罪起訴的刑事案件17件,其中被害人為幼兒的3件5人,占該類案件收案數的17.65%。
“就目前而言,男女童遭受的安全問題也有差異。男童的意外傷害較多,而女童遭受性侵犯較多。”首都師范大學(招生辦)教育學院副教授李文道指出,女童性侵案件中,侵犯者7成以上是校長、教師,大多發生在偏遠地區,多為熟人作案。
“近年來,一些統計數據顯示,鄉村,尤其是留守兒童多的空心化地域是性侵的高發地。”華中師范大學(招生辦)教育學院教授范先佐說。同時,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兒童安全基金女童保護項目發布的《2013—2014年兒童安全教育及相關性侵案件情況報告》顯示,鄉村地區是性侵兒童案件的重災區。過去一年曝光的192起性侵兒童案件中,至少有106起發生在鄉鎮、農村地區,占總量的55.21%。而江蘇淮陰檢察院的官方數據顯示,該院近3年共辦理猥褻、性侵未成年人案件14件17人,而猥褻、性侵對象是農村留守女童的就占到了10件13人。
家庭教育不能缺位
事實上,1996年我國就設立了“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2007年頒布了《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意在加強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今年年初頒布了對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的處理辦法。
為何政府部門的“三令五申”,依然無法鏟除孩子身邊的安全隱患?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任老師。對于很多孩子來說,家庭教育往往會缺位。”河北省清河縣孫洼校區常務副校長顧西凱認為,當前人口大規模流動導致部分子女和父母分離,“隔代長輩多代為承擔監護責任,使家長監護作用弱化了,安全隱患也就隨之出現。”
“父母在身邊時更容易發現問題,有更多機會進行安全教育,而留守兒童沒有這個條件,這讓部分孩子在面臨侵犯時甚至都不自知。”范先佐補充道,“城鎮地區的人口流動率高、密集度高,也使社會治安比以往更難維持。學校和家長的監護存在漏洞,更容易被壞人利用,對孩子造成侵害
據了解,美國有一些州規定孩子幼年階段不能在無人陪伴的情況下獨自停留在一個場所,一經發現,家長會被起訴甚至剝奪監護權利。李文道呼吁,家長要更好地做好監護工作,提高安全保護意識,“這才能有效改善兒童安全問題,而且絕大多數家長并不是沒有能力做好監護工作,而是缺乏安全保護的意識”。
范先佐認為,各級各類學校普遍存在安全教育缺失和滯后的情況。“例如今年發生多起大學女生失聯,最后被害的事件。這一方面說明了社會治安存在問題,另一方面也說明學校安全教育沒跟上。大學生尚如此,中小學生的情況就更不容樂觀了。”
兒童安全如何保障
兒童安全,該如何保障?
范先佐強調,學校要專門開課和編撰教材進行安全教育。“但在實際中,這些很容易停留在口頭上,并最終隨著輿論風潮的平息也被擱置了。所以將安全教育作為一種硬性課程要求固定下來很有必要。”
江蘇口岸中學校長封留才坦言,做好少年兒童安全保護工作,需要全社會合力解決。“應將教育與防范相結合,常態化開設安全教育課,建構安全教育工作考核機制。提高少年兒童必要的防范意識和能力。改進教育方法,充分發揮社區教育的功能,形成關愛少年兒童的網絡。”
“1994年,美國女孩梅根遭性侵致死,直接促使美國各州頒布梅根法案。1997年日本神戶發生兩名兒童被害的‘酒鬼薔薇’事件,則推動了日本《少年法》的修改。迄今已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27個國家設立了救助兒童組織。其中,英美等國在保護兒童問題上設立了一套明確的系統和相關法律規定,從規定義務舉報人、舉報途徑和程度認定,到調查事實與兒童安置,均有法可依。”中國青少年研究會會員孫強認為,我國兒童法律體系相對滯后,而現階段為保護兒童免受傷害,迫切需要一套能夠切實執行義務的體系和系統安全保護網。(來源:光明網)
編輯:牟宗娜
關鍵詞:女童幫奶奶當環衛工 環衛工人節 留守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