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樂觀社會
四川老人千里尋根 61年第一次給外婆上墳(圖)
【專家】
6次大遷徙
讓故鄉越來越遠
四川省社科院歷史所助理研究員蘇東來說,中國近當代史上有下南洋、抗戰時期人口內遷、內戰遷臺、三線建設南遷、改革開放的打工潮、三峽移民等6次比較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其中對四川影響較大的是抗戰時期的內遷、三線建設時期的南遷和改革開放的打工潮。從21世紀開始,省內遷徙規模也在擴大,農村的進城,小城市的進入了大城市。這些遷徙都讓人們離故鄉越來越遠,而每一個遷徙人背后,都有一個思念和尋根的故事。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為了躲避戰亂,一大批東北、東南的民眾遷入西北、西南等地,100多萬人遷往巴蜀。蘇東來認為,樊慶中的外公外婆從重慶市區逃到鄉下,父親從上海輾轉重慶,都是因戰爭而遷徙的典型案例。
“他父母因工作調動遷往成都,應該算是當年三線建設時期遷徙,”蘇東來說,1964年開始,中央政府在中西部13個省、自治區開始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而在1964年之前也有零星的支援工程。三線建設時期,大批重工業遷到四川,東南沿海的工人、技術人員也隨即涌入。
除了遷入,改革開放后四川人也大量涌向東南沿海打工,被稱為“孔雀東南飛”。“很多人在那里留了下來,并組建了四川同鄉會、巴蜀文化研究會等,增加身份認同感。”蘇東來說,隨著年齡的增加、閱歷的豐富,思鄉思親的情感越發強烈,“落葉歸根”的心情也越發迫切。
而現在,四川的經濟條件、工作環境和家庭生活越來越好,更多的人愿意留在省內。據省統計局發布2015年四川外出務工人員就業意向專項調查報告顯示,超過六成被訪者選擇在省內打工,“如此一來,尋根、祭祖也更加方便。”(記者 肖茹丹 楊雪 實習記者 寧芝 實習生 張妍潔)
編輯:王瀝慷
關鍵詞:四川老人 千里尋根 61年第一次給外婆上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