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回望之七:大水沖不掉“龍王廟”
本文原載2006年5月19日《人民政協報》一版,記者孫煒,為全國政協京杭大運河保護和申遺考察報道之七。
車行江蘇宿遷,沿駱馬湖濱大道飛馳。許多生活在北方的人,見到這煙波浩淼的駱馬湖難免心生驚羨。因為駱馬湖不僅水量充沛,而且風光旖旎,所以當我們這些沿著北方干涸的大運河一路走來的人們見到如此的美景,心情豁然開朗。
俗話說,大水沖了龍王廟,自家人不認識自家人。但是對于大運河名城宿遷的龍王廟來說,大水根本就沖不掉龍王廟。這是為什么呢?
宿遷的龍王廟始建于清順治年間,后因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五次宿頓于此,并建亭立碑,留下諸多御筆詩文,所以又稱為“乾隆行宮”。試想,在封建社會享有至高無上權威的皇帝的行宮,如何能被大水沖掉?到了現代,宿遷的龍王廟被列為國家級的文物保護單位,而且,珍視自己傳統文化的宿遷人民,已經把龍王廟視為自己賴以生存的城市的歷史文化象征,豈肯讓大水毀于一旦!
“宿遷人民不僅會百倍珍愛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高超的古代建筑藝術為代表的龍王廟,對于有著千百年輝煌歷史的黃金河道——京杭大運河來說,更是珍愛如生命。”這是中共宿遷市委書記張新實同志在和記者交流時坦陳的肺腑之言。
據張新實同志的介紹,京杭大運河宿遷段全長112公里,也稱“中運河”,是蘇北的“黃金水道”,在防洪、排澇、灌溉、調水及航運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從2002年5月起,宿遷中運河城區段北起通湖大橋、南至開發區大道運河橋綜合整治工程啟動,到目前為止共完成投資3.1億元。通過整治,提高了城市防洪標準(50年一遇),解決了水污染問題,正常保證三類水標準,同時改善了沿線生態環境,提高了城市品位。
在宿遷發展大道運河橋上,全國政協大運河保護和考察團親眼目睹了“黃金水道”的繁忙景象。在寬闊的大運河水道上,數百艘船只猶如游龍般地穿梭往來,緊張而有序。考察團成員紛紛取出照相機,以大運河上繁忙的景象為背景,留影紀念。
據宿遷水運單位的統計,2005年這條“黃金水道”的貨運量是1.4億噸,相當于4條京滬高速公路、6條京滬鐵路的貨運量。千年古運河在這里依舊青春不老,仍在為兩岸人民的經濟建設發揮著如此巨大的貢獻,令所有到訪者感到歡欣鼓舞。
(原載2006年5月19日《人民政協報》一版)
編輯:付裕
關鍵詞:龍王廟 宿遷 大水 大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