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北京鬃人:不簡單的盤中戲
在過去,鬃人是受到京城百姓普遍喜愛的玩藝兒之一。冰心先生當年在散文《我到了北京》中描述鬃人道“我記得最清楚的是鬃人銅盤戲出。這是一種紙糊的戲裝小人,最精彩的是武將,頭上插著翎毛,背后扎著四面小旗,全副盔甲,衣袍底下卻是一圈鬃子。這些戲裝小人都放在一個大銅盤上,耍的人一敲那銅盤子,個個鬃人都旋轉(zhuǎn)起來,刀來槍往,煞是好看。” 著名戲劇作家翁偶虹先生在《逛廟會》一文中寫道:這種工藝品,老北京人習慣的叫做“銅茶盤子小戲出”,而真正的名字卻是“鬃人兒”。……而我之所以迷戀甚深者,主要是制作這些鬃人兒的巧匠王公很懂戲,他制作的鬃人兒的穿戴扮相以及臉譜、把子都是具體而細微得和舞臺上的演出一樣。……我最喜歡那兩人一組的《龍虎斗》、《湘江會》、《金錢豹》、《白娘關(guān)》……真是無一處不生動,無一處不內(nèi)行。翁先生的幾句話道出了老北京人喜愛鬃人的真正原因,那是因為它是京劇的縮影。所以制作鬃人,不懂戲是萬萬不可的。
傳統(tǒng)的鬃人用泥做頭面,高粱稈、紙絹做身子,下端粘一圈幾毫米長的豬鬃,身體呈圓錐型,兩支手臂借鑒了皮影的特點是扁平狀的,用細鐵絲連接在一起,運動時可以上下?lián)u擺。為了讓鬃人更具有觀賞性,白大成先生開創(chuàng)性的讓鬃人長上了腿,而且手臂也更加寫實了。服飾則變過去的紙質(zhì)為綢緞。帽子、頭飾上的絨毛用毛線揉成,兵器里的刀用的是薄鋁片,翎子則是孔雀毛。一切造型、身段、就連神態(tài)表情都能做到和舞臺上幾近一致。這就使得鬃人成為了戲劇愛好者的寵兒;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進而成為了全世界中國迷們的寵兒。
白大成先生介紹說,制作鬃人主要有:磕泥頭,泥頭著色、勾臉、裝盔頭,扎身體底墊,剪、畫、粘貼衣服,塑造型,做兵器配飾,組裝,粘鬃毛等幾項工序。每一項都必須細致操作,有一道工序出了差錯都會達不到整體的效果。看似簡單做來難的鬃人,使許多仿制者望而卻步,而白大成先生卻始終堅持著手工創(chuàng)作。他說,鬃人的精髓在于要把自己對戲劇人物的理解融入到鬃人的創(chuàng)作中去,要賦予它以靈氣,也只有手工創(chuàng)作,才能保持住鬃人藝術(shù)特色。現(xiàn)在白大成先生正逐步將鬃人的制作技藝傳授給自己的兒子白霖。“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傳給他手藝更重要是讓他懂得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白大成說。現(xiàn)在,年過七旬的白大成正在著手設計制作一系列失傳的戲出和花會,他希望這些鬃人能夠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承載者流傳后世。
編輯:李勤
關(guān)鍵詞:鬃人 制作 白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