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歷史的天空 ———金沖及先生談史學研究
繼承與創新:尊重實踐
學術周刊:您剛才說,近些年史學研究發展很快,新的成果不斷出現,您如何看學術創新?
金沖及:學術研究當然要創新,不創新就沒有發展,其必要性不需多做解釋,但是現在很多人一說到創新的時候,對前人的成果常持有很不尊重的態度,認為那是舊的東西。有一個笑話是這樣說的,一個人吃餅,吃第一個不飽,吃第二個也不飽,一直吃到第六個才飽了,于是說早知道我就吃這一個就好了,前面五個吃了都沒有用。在當下的語境中,“舊”似乎成了一個貶義詞,其實,衡量一個事物的標準是是非,而不是新舊,有時候新的可能還不如舊的。學術創新正是在尊重并繼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實現的。對已有的研究成果要了解,不做重復工作,老老實實地繼承已有的成果。剛才我們說到保路運動史的相關著作,我一點也沒有輕視的意思,而是認真地學習,然后尋找還沒有解答的問題。
理論創新是極重要的,但真正的理論創新應該是在實踐中經過檢驗,總結出的規律性的東西。比如說毛澤東同志寫《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他詳細寫到幾次反圍剿,但他并沒有停留于此,而是進一步歸納出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性,這是理論創新。有些創新離開了實踐以及對實踐的反復考察和思考,只是憑空苦思冥想,想當然地創造新花樣,那樣創新便失去其本意。
學術周刊:這種真正的理論創新需要平和的心態以及扎實的研究,不能浮躁,您對史學工作者有什么話要說嗎?
金沖及:我曾經對青年史學工作者說過,我們這一代人是過渡時期的。陳子昂說“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我們則是“前不如古人,后不如來者”。從前看,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郭沫若、范文瀾、翦伯贊、侯外廬對新史學有開辟之功,我們做不到了;往后看,未來太平盛世的皇皇巨著也只能寄希望于后來學者。我的求學和研究生涯處在動蕩之中,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年代,有很大的難處?,F在的學者環境很好,但面臨的誘惑太多,有很多事分散精力,甚至造成急于求成的心態和浮躁的學術風氣,需要努力克服。
我在75歲生日后開始寫《二十世紀中國史綱》,不會用電腦寫,用的是“笨辦法”,120萬字一個字一個字手寫而成。寫好初稿后又翻來覆去修改補充,改的幅度相當大,有最新出版的資料需要補充,有開始沒悟到、后來有了新的看法也需要補充,花費了很多精力。一般說來,一段時間總要有一段重點。確定了目標,就一定要下狠心努力做到它。因為年齡關系,現在逐漸放低了標準,80歲過后,我寫了一本《決戰:毛澤東、蔣介石是如何應對三大戰役的》,20萬字。三大戰役史已寫得很多,我選擇的角度是寫兩個統帥部怎么應對?,F在我已經84歲,標準又降低了一些,這不是偷懶,而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研究小一些的課題,希望能在史學領域繼續做一些事情。
編輯:羅韋
關鍵詞:研究 史學 金沖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