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莫言:翻譯家要做“信徒” 情感投入應與作家一致
有人說:沒有翻譯,就沒有世界文學。這話聽起來有些夸張,但從某個角度看,確實有些道理。
中國文學作為世界文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一個客觀的存在。然而,中國文學若不經過漢學家、翻譯家的努力,那么它作為世界文學的構成部分就很難實現。如同一件商品肯定是有價值的,但這件商品如果不與購買者發生聯系,商品的價值就難以實現。
這兩年,圍繞翻譯問題,有很多爭論,有各種說法。有爭論是件好事,爭論得越熱鬧,越能促進一件事情的進步與發展。
翻譯是技術問題,也是學術問題,更是情感問題。要把中國文學準確地、傳神地翻譯成外文,應該不斷加深翻譯家與中國作家之間的了解,也要加深翻譯家同行間的了解。
關于翻譯的爭論,很多是技術問題,它的根本問題是學術問題。翻譯的基本原則還是“信、達、雅”。有人說翻譯家是“暴徒”,或是“叛徒”,我認為翻譯家要做“信徒”。“信徒”符合翻譯最基本的原則,就是準確,可信。
我讀過好幾個版本的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著作《靜靜的頓河》,對其中有些細節記憶深刻。翻譯家金人先生的版本里,寫馬煩躁不安地不斷地“捯”動蹄子,后來我看到有些譯本寫成馬煩躁不安地“移動”蹄子,雖然語言也很準確,但是作為一個寫小說的,作為一個讀者,感覺“捯”字更加傳神,更加符合中國人的閱讀習慣。
另一個細節是,小說里女主人公阿克西妮亞在與葛利高里逃亡時,葛利高里提醒她要注意提防胯下那匹馬的毛病,說那匹馬喜歡低頭咬騎馬人的“波羅蓋兒”。我們都知道“波羅蓋兒”指的是“膝蓋”,后來有的譯本寫“膝蓋”。但是作為讀者,我更喜歡“波羅蓋兒”,這是很生動、形象的口語。
將中國作家的作品翻譯成外國語言的時候,翻譯家也會面臨很多諸如“捯”、“移動”,“波羅蓋兒”、“膝蓋”的問題。作為中國作家,我希望你們“捯”,希望你們“波羅蓋兒”。總而言之,這是一個語言問題。
編輯:羅韋
關鍵詞:翻譯家 翻譯 作家 情感 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