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委員故事>委員故事
王輝耀:走遍世界
盡管對手強勢,當時的國際話語環境也并不有利,王輝耀還是下定決心:一定要參加這次辯論會。
“因為對這個話題本身,我還是有一定把握的。中國不但對多邊自由世界沒有威脅,而且為促進多邊主義國際秩序的發展貢獻了很大力量。”
10多年來,智庫做了大量的關于中國經濟全球化、中外交流、人才全球化等推動多邊主義議題的研究工作。王輝耀深信:“我們對政策的研究非常深入,在這個話題上可以舉出非常多的例子佐證中國一直在支持多邊主義,推動建立多邊主義世界秩序。”例如,中國是聯合國第二大捐贈國,是安理會中參與聯合國維和部隊人數最多的國家;中國積極簽訂并遵守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的相關協議;中國還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這樣多邊金融機構的發起國,積極推動并踐行“一帶一路”倡議……
也更因為,王輝耀知道中國社會與西方的溝通本就不多,“不管怎樣,我都要去介紹中國的情況,解讀中國的全球化路徑。”
辯論會的規則,開始前先由3000名現場觀眾進行電子投票,結束后進行第二次投票,哪一方票數比例上升,哪一方獲勝。
面對正方發起的頻頻進攻,王輝耀通過擺事實、引數據展開了三個論點,“中國是現行自由國際秩序的受益者,中國是現有國際秩序的貢獻者,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市場。”說到中國積極推動加入巴黎和平論壇、氣候變化協定,但美國沒有加入等觀點時,王輝耀聽到觀眾席上響起了掌聲。
最后一位陳詞的馬凱碩非常雄辯,他先從辯題出發,認為對中國政治體制的攻擊與辯題無關,繼而提出,從更大的歷史維度來看,幾千年來,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始終是中國和印度。只是在過去200年里歐洲和北美騰飛了,最后世界秩序仍會回歸正常狀態。他指出,世界上有75億人口,只有12%的人生活在西方,88%的人生活在西方以外。要想評判中國的國際行為,就要看看世界上大多數人對中國的態度。最后,他總結道:“現在西方人批判中國,是因為中國在威脅國際秩序嗎?而真正威脅自由的世界秩序的國家到底是誰?”
辯論結束后,二次投票結果顯示,反方票數占比由24%上升到26%,王輝耀和馬凱碩相視一笑:盡管得票率遠低于正方,但改變了在場60位西方觀眾的選擇,按照規則,贏得了勝利。
這次辯論的小勝,令王輝耀更為確定,“國外對中國信息的需求量是巨大的,尤其美國是一個多層次社會,他們以全社會的方式應對中國,我們為什么不可以用全社會的方式去應對他們?”
因而回到“面對中國的海外形象問題,我們應該怎么做”這一問題時,他的認知更為務實:“要改變西方的話語霸權需要很長時間。但是對中國的指責,我們仍需面對和解決。只有自己彰顯存在,提供不同的聲音,才有可能推動受眾認知的多元化,進而建立外部對中國行為的正面認知。”
睜眼看世界
小時候的王輝耀生活在父母參與修建成昆鐵路的山區,但他從不怵出門。“我父母都在鐵路部門工作,鐵路子女可以享受坐火車免票的福利。”中學起,王輝耀就跑遍了全國各地。
“對出國的興趣,又受到周恩來、鄧小平、巴金、魯迅等這些曾在國外待過的名人影響。”從書本中,他建立了“國際視野”的朦朧認知。加之上世紀70年代,出國參與援建坦贊鐵路的父親回來后告訴家人:“國外都是用英語交流的。”在父母支持下,中學時的王輝耀跟著廣播自學起了英語。作為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大學生,他畢業后被分配到了國家對外經貿部。
早年的啟蒙和身處對外窗口的影響,使得1984年的王輝耀作出了重大人生選擇——出國留學攻讀MBA。此后10年,他從大陸留學生到全球最大工程管理咨詢公司的第一位華人高級主管,再到加拿大地方政府的經濟官員,海外學習和工作的經歷,讓他深刻體驗了另一種文化和制度,為他之后搭建東西方溝通的橋梁打下了基礎。
在海外留學期間,王輝耀就發現,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亞洲多地曾有大批留學生出國學習,七八十年代這些留學生又大批回歸,成為推動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聯系到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和自身的經歷,回國后的王輝耀把研究目光對準了“海歸”群體。“這些海外留學生在西方長期生活學習過,有全球性的思維模式,了解國際文化和背景,也熟悉國際市場經濟,知道該如何運作。更重要的是,他們大多都有一顆報效祖國之心。這是一股新興的強大力量,如果把他們組織起來,將在全球化進程中形成巨大的中國優勢。”
王輝耀的經略從著書立說開始。2004年起,他持續出版關于國際人才的研究著作。學術的領先,加上當時在歐美同學會的活躍表現,他引起了有關部門的注意,在制定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時,王輝耀被邀請作為專家參與起草工作。能為國家開放發展建言獻策,令王輝耀深以為傲。
事實上,也是對人才的持續研究催生了智庫。智庫的第一件提案就是倡議建立國際人才組織聯盟。今天再翻看王輝耀出版的研究成果,人才是其中的高頻主題詞。從2012年開始,智庫研究撰寫了國際人才藍皮書系列,研究發布了國際人才方面的諸多成果,參與了國家部委、地方政府的國際人才研究課題,并且,推動中國加入國際移民組織,建言成立國家移民局等。
在重大公共政策制定上,為政府提供客觀、獨立、專業、可操作和富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是智庫的最終目標。這又與國務院參事、政協委員、黨派成員的建言獻策有頗多相通之處,都是通過協商民主的方式,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