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 論>大家談
【名家論道】
發出中國堅定改革發展的重大信號遲福林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這是中共二十大向世人發出中國堅定改革發展的重大信號。面對新形勢、新挑戰,二十大作出重大戰略部署,堅定地走中國式現代化之路;堅定地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定推進高水平開放;堅定推動高質量發展。這是符合時代趨勢的重大選擇,并將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和重要保障,為推動全球經濟再平衡作出新的重要貢獻。
首先,深化改革是最大的發展預期,我們要以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增強高質量發展的預期。
當前,受多重因素影響與沖擊,預期轉弱、活力不足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著力解決的突出矛盾。穩定和增強各方發展預期,尤其是企業預期,需要結構性政策調整,更需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取得新突破。要按照黨的二十大要求,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加快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進程,厚植發展基礎、增強發展信心,以更大魄力繼續做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篇大文章。
我國經濟發展有巨大潛力,當前的突出問題是,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預期轉弱以及消費者預期不穩,限制了市場潛力和活力的釋放。實踐一再證明,有效激發市場主體的內在動力,充分釋放市場主體的巨大潛力,是經濟較快增長的重要因素。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明確,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出要“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同時要“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要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要求,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推動涌現更多新一代企業家,使1.6億戶市場主體愿意干、敢投資,使廣大企業家有勁頭、敢拼搏、敢創新。
客觀看,當前市場預期轉弱、活力不足,既有疫情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也有改革落實不到位、政策執行不當的多重影響。按照黨的二十大要求,要在進一步優化政府與市場關系方面出臺和實施針對性強的改革舉措,特別是要防止“長期戰略短期化”“合成謬誤”,進一步規范和優化政府對經濟運行的調控行為。與此同時,要強化民營經濟發展的法治保障,在破除行政壟斷中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優化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建立規范科學的市場監管體系。要嚴格落實“疫情防控堅決防止簡單化、一刀切和層層加碼”等規定,科學精準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由此,營造穩定、良好的發展環境。
其次,結構轉型蘊藏巨大發展潛力,我們要以結構轉型為主線深化結構性改革,贏得發展主動。
“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國情的中國特色。一方面,新階段的經濟轉型仍然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這是今后十年、二十年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最大底氣;一方面,我國14億多人口的消費結構正在發生重要變化,并為新發展格局和高質量發展創造內在動力。這就要求堅持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出發,穩步推進產業結構、消費結構等方面的轉型升級,深化以結構轉型為主線的結構性改革。由此,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結構轉型既是發展問題,也是改革問題。從目前的情況看,推進結構轉型,需要不斷破解政策與體制、體制與體制、短期與中長期等方面的結構性矛盾;需要不斷化解需求與供給、工業與服務業、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等結構性問題。一方面,要以穩定經濟增長為主要目標推進結構性政策調整,推動形成更具彈性的經濟轉型政策和社會發展政策等;一方面,要推進與結構轉型相適應的結構性改革,形成中長期經濟增長的主動力。適應產業結構、消費結構轉型的趨勢,要以服務領域為重點,著力打破市場壟斷和行政壟斷,促進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并實現消費與供給的良性循環;適應科技結構升級趨勢,需要深化科教體制、人才管理體制改革,完善企業投入基礎研發的體制機制,明顯增強“硬科技”的國際競爭力;適應城鄉結構轉型,要推進公共資源與生產要素雙向自由流動的體制改革,完善城鄉基礎設施投入體制等。
14億人口大國的結構轉型,既是中國發展的重大機遇,也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大利好。我國的結構轉型將貫穿于實現現代化的全過程,并將釋放巨大的增長潛力。未來10-15年,堅定推進以結構轉型為主線的結構性改革,我國經濟實現年均5%左右的增長是有條件、有可能的。
再者,擴大開放是發展的重要條件,我們要以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統籌發展與安全。
統籌發展與安全的關鍵在于推動高水平開放。例如,需要主動進口全球優質商品和服務,以開放的主動贏得內需潛力釋放的主動;需要更加重視邊境內開放,在高水平開放中倒逼深層次市場化改革,促進國內國際市場順暢聯通;需要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與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安全發展,在進一步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補齊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的短板。
目前,服務貿易已成為全球自由貿易的重點,成為我國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我國推進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高水平開放,關鍵在于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例如,在健康、教育、信息、文化等領域加快推進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進程,全面落實準入前、準入后國民待遇;主動對接國際先進服務業市場規則、人才標準、發展規制,創新服務貿易自由便利的體制機制;以服務貿易為重點推進自貿試驗區轉型升級,加快粵港澳服務貿易一體化進程,打造服務貿易開放高地。大幅提升我國知識產權、金融等生產性服務貿易以及旅游等生活性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積極參與全球服務貿易與數字貿易規則談判,促進雙邊、多邊服務貿易合作。
面對多重全球性危機疊加的嚴峻挑戰,中國堅定地推進高水平開放,不僅是基于自身統籌發展與安全的務實選擇,更是向世界主動分享中國大市場的重大舉措,不僅將推動促進中國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也將為全球經濟增長與世界經濟再平衡創造有利條件。
(作者系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11月01日 第 03 版)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