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政協動態
從科技力量的競爭跨入治理制度的競爭
上海市政協委員參與上海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立法協商
人民政協網9月23日電(記者 顧意亮 通訊員 顧曉紅 )9月22日,經上海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上海市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于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這將是全國首部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省級地方性法規。“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突飛猛進,智能機器人與人的關系的調整與規制已經不再科幻。”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安杰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陳貴認為,《條例》的出臺,也意味著上海在人工智能領域已經從科技力量的競爭,跨入了治理制度的競爭。
人工智能是事關未來競爭力的“硬科技”,是上海重點發展的三大先導產業之一。近年來,上海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從2018年1340億元提升到3056億元,產業人才從2018年10萬提升到23萬。高性能云端訓練芯片等24塊“智能芯”流片量產,亞洲最大AI算力中心啟動運營,全球首款AI研發乳腺癌新藥進入臨床等,創新策源不斷取得新突破。
據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閻銳介紹,《條例》根據上海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特點和上海實際,立足于促進法的基本定位,注重創新性和引領性,將采取各種激勵措施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司法局就《上海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 在市政協征求意見建議。委員們通過“政協直通車”等履職平臺參與《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立法協商,提出意見建議。
“希望建立人工智能產品和應用的智能化水平評價機制和社會綜合影響的評估機制,規范市場有序競爭,促進人工智能深度應用與持續創新。”委員們認為,應增加倫理規范原則,以及保護隱私權、規范人工智能行為等內容,且不應鼓勵技術先進但社會影響負面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在成效評價內容中增加社會綜合影響評估相關條文。《條例》明確了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相關行為底線、倫理規范,明確相關主體開展人工智能研發和應用,應當遵守法律、法規規定,增強倫理意識,保障人工智能產業健康、安全發展。
委員們建議,進一步明確“上海市推動長三角區域人工智能產業鏈協同互補、整體應用示范和基礎設施統籌布局,加快形成長三角人工智能產業融合生態”。《條例》對人工智能企業集聚概念予以明確,強化推動人工智能產業整體創新突破,包括突出人工智能軟硬一體化生態建設,加強龍頭企業、創業企業培育,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
如何加強人工智能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是委員們普遍關心的問題。委員們建議增加“法律服務機構”,以進一步提升專利聯盟在相關法律方面的專業性。《條例》明確加強基礎理論和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鼓勵跨學科交叉領域研究,探索賦予科研人員人工智能領域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者長期使用權等。
此外,《條例》還規定了市有關部門可以就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輕微違法行為等制定依法不予行政處罰清單。允許試錯,也將使科學家在該領域的探索更加大膽,激發創新活力。
人工智能的應用迅猛且廣泛。委員們建議,在政府職責中加入“市人民政府保障勞動者權益,同步研究崗位被替代所引發的社會風險,提供失業補貼等資金支持”相關條款。對此,《條例》進一步明確了圍繞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城市生活品質和現代化管理能力,人工智能在經濟、生活、城市治理等領域規模化應用的導引。
“未來已來,無論是實施國家戰略,加快建設人工智能上海高地,保障要素流通、技術創新、產業引領與應用落地,還是強化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又或者是推動人工智能與城市經濟、生活、治理數字化轉型深度融合,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在委員們看來,此次通過的這部立法涵蓋方方面面,必將為上海人工智能發展提供持久有力的保障。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