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興業是根 就業是本
——圍繞就業優先政策,委員們在調研路上了解到這些情況
對于全國4.94億戶家庭而言,就業不僅是“飯碗”,更關乎幸福感。當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多重挑戰,當經濟發展必須要答好“六穩”“六保”的時代命題,我們不應忽略每一份就職通知書背后,千萬雙拉動產業、托舉崗位的手。
“市場主體是吸納就業的‘頂梁柱’和主力軍,保住市場主體就能守住我國就業的基本盤。”從今年4月調研行前會到5月底以視頻方式對勞動力輸入大省廣東、輸出大省四川進行調研,到6月下旬奔赴以“愛拼才會贏”著稱的福建省開展調研,再到七八兩月多次會議活動中,從產業角度關聯到就業話題,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主任尚福林始終堅持這一觀點。
今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大力拓寬就業渠道,注重通過穩市場主體來穩就業,增強創業帶動就業作用;強調財稅、金融等政策都要圍繞就業優先實施,加大對企業穩崗擴崗的支持力度。
今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進一步部署穩經濟一攬子措施,以6方面33項措施努力推動經濟回歸正常軌道、確保運行在合理區間。
不容忽略的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很多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困難,穩就業任務更加艱巨。
圍繞就業,調研路上的委員們發現了哪些新情況、新問題?
穩市場主體就是穩就業
我國現有各類市場主體約1.6億戶,承載著80%以上的就業創業。
“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完善減負紓困等政策,著力穩市場主體保就業,夯實經濟穩定運行、質量提升的基礎,既是疫情發生以來行之有效的支持路徑和做法,也是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乃至維護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的內在要求。”這是在與地方同志交流時,尚福林反復強調的邏輯。
通過與多省市同志深入交流,委員們發現,要穩住就業,先要體會市場主體的“煩心事”。
比如,地方上不少企業家反映,由于企業劃分標準不統一,國家給予中小企業的很多優惠政策被大企業“獨享”,如何確保給中小企業的優惠政策落準落穩,企業家們在看也在盼;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大多租用的是非國有房產,享受不到特殊時期租金減免的政策;有企業家強調,就業是企業和勞動者雙向選擇的事,高校畢業生不能“眼高手低”,高校也應以訂單模式培養出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特別是制造業企業普遍反映,近兩年用工需求旺盛的數控、模具、焊接、機械冷加工、針車等專業技能人才缺口很大,有的企業長期缺工百人以上,導致企業產能無法有效提升。
再比如,來自廣東的高科技企業代表反映,科技型企業需要招聘到高端人才,線上招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時有不少早年流向歐美市場的高端技術人才期待回歸,對于這些人,企業求賢若渴,但要讓人才在短期內到位并非易事。
還有企業反映,當前物料采購周期普遍被拉長,影響到了項目的正常交付,而較長的生產運輸、匯款流程又讓企業流動資金捉襟見肘,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選擇不裁員,“賭”的是行業的未來發展。但成本上漲確實影響了企業發展的信心。大宗原材料價格、用工成本、物流費等經營成本持續上漲,食品制造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甚至出現了“面粉比蛋糕貴”的情況,導致企業招工積極性受到影響。
“我們也看到了很多新賽道,但現在每花一分錢都要謹慎。希望能夠切實降低中小微企業負擔,讓企業有機會抓住新機遇。”據一位企業家透露,現在社保公積金已占到工資總額的30%,今年9月還要補繳此前減免的稅額,企業感覺壓力很大。
“你們認為,當前最重要的政策有哪些?為保障就業優先,你們還需要哪些政策?”面對企業家,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遼寧省政協原主席夏德仁提問。他得到的答復是,現行政策要讓中小微企業先活下來,留住“青山”、夯實信心。
突圍之后,就是一方新天地!
盡管政策不斷完善,但挑戰總與企業狹路相逢。那么,在堅持應急舉措和長效機制相結合,持續推進穩崗擴崗、兜住就業民生底線方面,地方上已經做了哪些嘗試,委員們又有哪些思考?
事實上,在穩定就業創業信心方面,地方政府采取“頂格”落實中央政策的做法,效果正在顯現。
比如,地方政府設立中小企業融資增信基金,銀行給小微企業主發放信用貸款,由政府來給企業做增信支持,過去企業還需要出0.5%的增信基金服務費,現在這筆錢也可以省下了。
比如,在回應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能不能想方設法讓非國有房產的房租也降一些?”的提問時,地方上的同志就表示,正在嘗試將補貼政策精準用到能活下來、有扶持價值的中小微企業承租者身上。
比如,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武警部隊原政治委員孫思敬一路走來發現,很多地方在拼經濟、找出路、加快市場主體轉型方面都有好做法。企業有困難,政府干部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辦公。另據地方上的同志透露,為了拉近與市場的關系,政府常常把一些頭部企業負責人請到食堂共用晚餐,面對面幫其答疑解惑。
再比如,一些城市持續推動“千名干部進千企”行動,加強對減產、減收、用電下降企業的全面走訪力度,“一對一”協調幫助企業解決供應鏈、物流、融資、經營等問題,千方百計縮小工業減產面、商貿業負增長面、穩住就業。
過去很多人認為,在解決就業這件事上勞務輸入大省責任更重。當前看,勞務輸出大省也并非高枕無憂。視頻調研中,面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圍繞返鄉務工群體現狀的提問,四川的同志表示,四川省每年有超過1000萬人異地就業,今年以來,在彈性回歸的200多萬人中,一部分源于沿海制造業、外貿企業不景氣,也有一部分人主動選擇回鄉發展。為實現農民工就近就業,省里牢牢把握住西部大開發以及對接東部產業轉移帶來的機會,同時還著力解決異地就業者的醫保對接問題,為大家兜好底。
“政策點多面廣,重在落實。我們能否捋一捋到底什么才是影響企業生存的最重要因素?”說是提問,其實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更像是拋出一個供討論的話題。
“在我看來,就業既應優先考慮,同時也是個結果。當前就業‘蓄水池’的困境,排在第一位的還是市場訂單沒了,沒訂單也就沒收入,這時就需要降成本。但成本終究能降到什么地步,大家心里都有數。說到底還是要把力量用在拓展市場上,牽住訂單‘牛鼻子’,就業就有保障了。”楊成長快人快語。
從訂單角度看,有同志建議給予中小微企業更多參與政府項目的機會。同時,在擴大招聘人數和支付中小微企業賬款方面,大企業也要有大企業的樣子。
“穩崗拓崗,央企國企確實要多分擔。比如企業說今年就要100個人,能不能再多要50人?也可以為將來多儲備一些人才。國資委在考核時要予以理解和支持。同時,要鼓勵作為鏈頭的國有企業和鏈上的中小企業進行對接。產業基金、致富引導基金這個時候也應發揮作用,有些基金要適當放寬門檻。”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原董事長王會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上數字平臺的個體戶、小微企業數量新增了不少,是否說明平臺上的生意更好做?”在與企業家座談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尚希這樣問。
有企業家認為,選擇在平臺上做銷售要承擔較高成本,但比線下自建銷售渠道的成本還是要低,這帶動了小微企業和個體戶的數量不斷增加。疫情的沖擊更是無意之中促進了線上數字化營銷的發展。
“就業的目的是賺錢,獲得收入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今天的各種靈活就業選擇沒準兒就會引領未來。如果監管政策一味地嚴,平臺企業搞不下去了,占市場主體大多數的小微企業和個體戶同樣會出問題,不利于就業的穩定和擴大。”劉尚希說。
遠沒到松口氣、歇歇腳的時候!
興業是根、就業是本。孫思敬表示,要通過鞏固產業鏈穩住市場主體,解決信心不足的問題;要通過抓大企業來穩住中小企業,解決上下游的問題;要通過抓制造業穩住服務業,解決主副關系的問題。“穩市場促就業,非常時期要用非常之策:一是確實用真金白銀給企業減負;二是紓困的頂格措施一定要落到位;三是挖掘布局中西部勞動力市場潛力。”孫思敬這樣說。
在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原局長寧吉喆看來,地方企業家反映的多重目標政策之間存在矛盾的問題應引起相關部門重視。當前更為重要的是穩定地方經濟、拉動需求恢復、落實就業優先政策。應高度關注大學畢業生和農民工這兩個重點群體的就業問題,采取有效措施,把他們引向制造業和新業態,留在沿海地區和出口加工業,防止失業減收,影響基本民生。
“受疫情影響最大的是餐飲、旅游、文化、交通運輸等中小微企業。如果企業沒有銷售收入,甚至破產倒閉,則減免稅費的政策就失去了意義。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由疫情導致的餐飲企業銷售收入減少部分,能否由政府補貼一部分?保住了市場主體,就保住了就業。補貼資金可以通過發專項債方式募集,這樣可以先把眼前的困難渡過去,既能吸引人員返崗就業,也可以穩定企業心理預期。”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原黨組書記畢井泉的這番話,讓很多人讀出了“當務之急”的意味。
“疫情對所有企業所有人而言,都是一場大考。令人欣慰的是,幾個省份調研下來,我們發現想干事的企業和人都很多,值得總結的好經驗也更多,比如在人員流動并不順暢的時候,很多企業想方設法把‘候鳥’留在了家門口,既穩定了就業,還提高了員工就近就業的幸福感;比如以科技創新為第一生產力的企業,一方面以機器換人方式提升了簡單重復勞動的效率,另一方面又把換下來的員工用在了更需要他們去嘗試的領域,使得智能化數字化的工廠里,就業崗位不降反增。”王會生提到,隨著防疫政策的不斷更新,很多企業的業績會迎來恢復性增長。在樂見其成的同時,也需要思考哪些好的政策可以保留鞏固下來,哪些應急的做法要盡快退出。
全國政協委員,恒銀科技董事長江浩然認為,就業僅靠短期補貼政策是穩不住的,只有真正讓市場主體煥發生命力,才是穩就業的根本。短期看,疫情防控政策要堅持科學精準,社保名義費率也應再降一降。長期看,圍繞扶持企業轉型升級,政府也還有很多文章要做,比如一定要用科技手段、智能手段來化解企業的融資難題,同時堅定市場經濟大方向,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毫不動搖,讓他們敢于投資、拿出拼搏精神。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08月23日 第 05 版)
編輯:秦云
關鍵詞:企業 市場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