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別開生面而具有創新意義的《一堂好戲》
【內容摘要】本文從解析《一堂好戲》創意入手,通過與當下戲曲電視傳播類節目的分析對比,品評其在內容構成、展示方式、嘉賓組合、表現主體、節目效果等方面的內容創新、節目出新。并就當下戲曲電視節目如何在傳播傳承中華戲曲文化中做到立意獨特,內容鮮活,效果親和,使傳播效果更加貼近青少年,形式上雅俗共賞、獨樹一幟做了相關思考。
【關鍵詞】《一堂好戲》;民族文化;電視傳播;高點效應
作為中華文化的千年瑰寶,傳統戲曲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思想內蘊,體現出中華審美的獨特鮮活,是華夏子孫的精神家園之一,始終受到大眾歡迎。自2019年起,中國教育電視臺春節期間連續推出6期大型戲曲文化節目《一堂好戲》,該節目可謂異軍突起。從節目效果看一年一個臺階,年年都有新視點、新探索、新亮點、新高度。
2019年該節目獲得教育部傳統文化項目扶持;2020年、2021年連續兩年獲得中華文化廣播電視傳播重點工程重點項目的扶持。2021年的節目被國家廣電總局評為第一季度全國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著實不易,可喜可賀!
這個節目凸顯了“戲曲藝術進校園”的豐碩成果,展示了大中小學學子傳承中華神韻的獨特風采,在電視傳播的可喜效果中體現了中國教育電視臺獨特的文化責任感與社會影響力。
一、 創新傳統文化傳播主體
從電視傳播效果看,《一堂好戲》是一檔在當下戲曲類電視文藝節目中充滿獨特看點的節目。其獨特性體現在傳播主體的創新上,與國內其他的戲曲文化類節目大多延請知名乃至著名演員出任傳播主體不同——該節目雖然也有知名乃至著名演員登場,但其主要的傳播主體卻是名不見經傳的校園中從小學到大學的莘莘學子,一群最具有希望和創造力的祖國未來,一個肩負著延續民族文化的青春群體。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傳播者作為傳播主體,這固然與中國教育電視臺的傳播定位有關,但筆者更愿將其理解為乃是中國教育電視臺領導與節目編導本身的自覺的文化擔當和責任使然。這種延請青少年作為傳播主體,讓青少年“唱主角”的節目傳播策略,不但使中華傳統文化展示有了新的看點,而且將黨和國家一再倡導的傳統文化進校園,乃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傳承傳播落到了實處。于是節目在特色和好看之上,便有了更深遠的意義。
二、 創新傳統戲曲審美
《一堂好戲》在傳統戲曲審美方面也有創新。節目主創人員深愛戲曲文化,深諳戲曲傳播規律,深研了當下電視戲曲節目的種種局限,從內容到形式,從組合到呈現,從看點到意義,從起步到延續都不落窠臼,并以具有觀賞看點的學生組合、適合校園文化的節目選取、具有權威活力的嘉賓萃選、不同常態的現場設計,全方位地創造出與當下許多其他戲曲電視節目有區別、有特色、有創新的一檔節目,讓人不由贊嘆其新形態、新效果。
《一堂好戲》從內容到形式,從創意到效果,都有著一種很強的個性,有著一種強烈的欣賞吸引力。筆者欣賞《一堂好戲》,固然因為其以“新”為看點,但其“新”卻是有根基、有站位、有追求的。編導自覺地將校園文化特色與戲曲文化做到深層融合。這種融合不僅成為節目的看點,而且通過這種視角更映射出“戲曲進校園”“培根鑄魂”的本質意義,節目中所選擇的劇目、選段都充滿了昂揚的正能量與精彩的藝術體現,真正呈現出校園文化“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精神品格與中華審美獨特、精湛的藝術感染力、征服力。傳統優秀文化、革命文化、當代文化成為學生展示的主體,從美輪美奐尋求個性解放的昆曲名著《牡丹亭》,謳歌愛情忠貞的越劇《梁祝》,到宣傳民族美德的豫劇《清風亭上》、保家衛國的京劇《楊門女將》,再到表現民族團結的《金沙江畔》、歌頌人民解放軍的《智取威虎山》,每一個節目都充盈著中國戲曲追求的內容上的真、善、美,同時這些劇目都凝聚著一代代藝術大家的創造心血,散發出戲曲文化的真正價值。看過節目,我們不能不欽佩《一堂好戲》編導的文化站位與責任意識,不能不贊嘆他們對戲曲本質價值,以及對戲曲與今人精神層面關聯的成功把握。這使得這檔節目有了堅實的教育定位與生動的文化感染。
三、 創新美育教育
2018年8月30日,在中央美術學院百年校慶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學院8位老教授回信,提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為做好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連續3年節目欣賞下來的觀賞收獲告訴我們,《一堂好戲》在創新美育工作方面確實富有新意。有這樣好的效果,根本在于編導始終守定一個原則,即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戲曲作為美育教育的重要載體,借助精彩戲曲和名家大師對廣大青少年開展“潤物細無聲”式的美育教育。借助戲曲之美、青春之美,傳遞文化之美、文明之美。
3年來每次節目都有許多戲曲名家鼎力支持,熱情參與。不僅有來自北京的京、昆劇種名家張建國、杜鎮杰、李宏圖、李海燕、顧衛英等,更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戲曲名家欣然登場,這些藝術家有些是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獲得者,也是各劇種的領軍人物,如評劇演員王平、秦腔演員李梅、川劇演員陳智林、豫劇演員李樹建和王惠、錫劇演員黃靜慧等。他們的登場并不是“唱主角”,而是甘當“配角”,作為“綠葉”來為登臺的青少年甘當人梯,這就使得他們的“登場”不僅具有戲曲演出的意義,更具有“戲德”傳播傳承。乃至優秀美德傳承的意義。在這些名家的“傳幫帶”指導下,每年的節目中許多橋段的設計和選段收選,都令人看到常態戲曲欣賞少見的效果,盡管 “唱主角”是學生,甚至還是稚童,但戲曲帶給他們的是心靈與才情的釋放,他們帶給觀眾的則是充盈生氣的鮮活。比如:河南學齡前兒童演出的丑角戲,靈動滑稽,極為自然;小學生演出的《金沙江畔》,在評劇名家王平的帶領下,充滿因學戲而產生的對前輩英烈的敬仰之情;高中生演出的《天女散花》,青春的純潔增添了允歌允舞的仙氣;河北大學生演出的《坐宮》,精致唱念中洋溢出學子的文質彬彬。這些都是節目的精彩看點,而且與眾不同,令人觀后難忘。
四、 創新戲曲根植校園的新路徑成果
取自校園的戲曲課本劇成為節目的一個亮點,又是戲曲與校園、傳統與學子、學習與創造有機結合與成功探索的精彩看點。北京中關村一小結合戲曲進校園的經驗,培養學生學習戲曲的本領,從課本中選取根據課文改編的京劇,推出以森林中小動物相互關愛、共克困難為主題的戲曲,并在《一堂好戲》節目播出,諸如此類的嘗試,無疑能使戲曲進校園更好地走進孩子心靈、激活戲曲活力、激發他們參與熱情的有益探索。也是《一堂好戲》本身傳播定位與教育本色的有利發揮。據我所知,利用課本劇方式促進戲曲進校園,各地多有嘗試,這種對校園課本戲曲的關注理應在今后教育電視臺的內容中持續進行。
《一堂好戲》節目展示、示范、評點、互動相結合,有利于孩子的欣賞心理和戲曲學習的特殊規律。節目有多個“戲曲進校園”的名師、名家展示他們輔導孩子學戲的學習效果,甚至是直接帶領孩子們演出或銜接孩子們的演出節目,尤其令人難忘和感動。比如評劇名家張俊玲、王平,京劇名家由奇、李小培等帶領孩子的演出就非常精彩。而每一個節目評點環節,更是邀請了京劇與地方戲的諸多大家以及知名文化學者精準點評,尤其是結合孩子的理解、接受能力予以循循善誘,這本身也體現了中國教育電視臺的辦臺特色!
《一堂好戲》的成功,不但展示了戲曲文化進校園的豐碩成果,更是借助戲曲這一載體對廣大青少年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革命理想主義教育的重要抓手,具有多重創新意義。真誠希望中國教育電視臺今后能夠把這個節目發揚光大,越辦越好!
(崔偉 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成員、秘書長、編審)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戲曲 節目 傳播 一堂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