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要聞

既保糧食安全,又讓農民富起來,鄉村振興重任在肩

2022年03月08日 12:06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

“新時代新階段,抓‘三農’工作就是抓鄉村振興。”2月23日,在國新辦舉行的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發布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說。

農業農村工作,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讓廣大農民盡快富裕起來,是很多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隨著鄉村振興的深入推進,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明顯快于城鎮居民。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長和實際增長分別為10.5%、9.7%,分別快于城鎮居民2個以上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5,比上年縮小0.06。

2月22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為廣大農民群眾送來了新春的第一縷“政策春風”和厚重的“民生禮包”。中央強調,要大力抓好農業生產,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耕地保護 落實“長牙齒”的硬舉措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吳宏耀指出,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在耕地建設保護方面著墨較多,出臺一系列“長牙齒”的硬舉措。吳宏耀對此總結為“保數量、提質量、管用途、挖潛力”,其中“保數量”的重點在于定線、定位和定責,如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的順序,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足額帶位置逐級分解下達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

“哪塊地是耕地、哪塊地是永久基本農田都要落到具體的地塊上,要做到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吳宏耀說。

對此,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辛賢分析認為,目前全球糧食安全狀況并不樂觀,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進一步惡化了糧食安全形勢,穩產保供不僅事關我國自身糧食安全形勢,更具有全球意義,實現穩產保供要從落實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調動和保護好種糧積極性、充分利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三個方面著手。

辛賢表示,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落實“藏糧于地”就要落實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長牙齒”的耕地保護措施,以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而“藏糧于技”是要加快技術進步,大力推進種源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農機裝備研發和應用水平,提高農業生產的全要素生產率。

此外,在“地”和“技”的基礎上,糧食生產還需強調保護生產者的積極性。“一是要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二是讓地方政府抓糧食生產有積極性。”辛賢說。

辛賢還建議,糧食及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需要建立多雙邊共贏的糧食合作機制,讓各方有動力共同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充分利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一方面,要主動布局國際糧食安全供應鏈建設,抓住糧食國際供應鏈的核心要素,推動農產品進口國別和品種多元化;另一方面,要通過推動和參與國際合作,成為國際糧食體系的推動者和建設者,更好地為全球糧食安全作出中國貢獻。

“一村一品” 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脫貧地區更多依靠發展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分析認為,必須建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致力于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而產業、就業兩個管長遠的根本性問題是重要抓手。

鄉村振興,產業為先。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也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

在打贏精準脫貧這場攻堅戰中,得益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幫扶政策,許多脫貧地區打造出了基于本地特色的產業雛形,并保持產業政策穩定,不斷延長現有產業的鏈條,增強了產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為群眾鞏固脫貧成效和鄉村振興的推進打下基礎。

例如近年來,碧桂園集團在甘肅東鄉深耕刺繡產業,從無到有打造了“塞昂花兒”自有品牌,創新建立了“企業+帶頭人+產業樞紐+繡娘”的產業模式,將許許多多從未走出大山的東鄉繡娘們帶上了國際展覽的T臺,在幫助她們成功實現增收的同時,有效帶動了社會力量關注非遺創新和女性發展。

不僅如此,碧桂園集團的鄉村振興實踐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開展:四川省昭覺縣三河村烏金豬產業、廣東省英德市連樟村紅色旅游產業、江西省興國縣魚絲產業……一個個具有特色資源稟賦的產業,帶動了一方方群眾昂首闊步邁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甘肅東鄉刺繡系列產品

實踐證明,產業振興一方面,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深入調研挖掘當地的農特產品,充分發揮幫扶縣資源稟賦,推動“一村一品”和“一縣一業”;另一方面,要與村民建立利益捆綁與共享機制,通過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張紅宇提升說,在注重產業發展的同時,也要看到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的成果,更需要實現脫貧人口穩定就業。

他認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把實現脫貧地區勞動力充分就業作為重大任務來抓,從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在農業內部挖掘就業潛力、在城鄉融合發展中實現充分就業三個方面,努力實現脫貧地區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

數字經濟賦能 扎實推進鄉村建設

唐仁健說,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就是要健全自下而上、村民自治、農民參與的實施機制,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不超越發展階段搞大融資、大開發、大建設。聚焦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接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加強農村道路、供水、用電、網絡、住房安全等重點領域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基本公共服務縣域統籌。

“鄉村建設事關農民切身利益、農業現代化和農村長遠發展。”北京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黃季焜分析認為,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需扎實推進鄉村建設。

具體來說,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可以在改善鄉村生產生活條件、優化就業環境的同時,挖掘鄉村建設項目用工潛力,設置公益性崗位,增加就業機會,擴大就業容量,為實現充分就業、提升農民務工收入創造新的機遇。

但是黃季焜認為,只有實施更加適合本地實際需求的鄉村建設項目,并充分發揮農民和村莊在鄉村建設中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鄉村建設才能事半功倍,“因此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必須有健全的實施機制。”

此外,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數據作為新一代生產要素,已上升為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例如,近日全面啟動的“東數西算”工程,從促進數字經濟協調發展的高度,對算力進行統籌布局,最大化消除了東西部、城鄉間在數字化轉型中出現的信息發展不均衡的問題。

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表示,數字經濟可以推動智慧城市和數字農業農村發展,促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同時借助數字化手段,可以提升中西部地區的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務水平,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我國積極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縮小城鄉差距、提升城鄉協調發展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從共同富裕的要求看,將來還需要進一步協同推進這兩個戰略。”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說。

編輯:劉乙潼

關鍵詞:鄉村 振興 糧食 產業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一 |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99 | 在线丝袜美腿中文字幕 | 亚洲午夜尤物在线观看 | 亚洲七月丁香婷婷婷综合 | 久久福利网站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