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要聞

那一天的尼瑪扎西,好多人都記得……

2022年01月24日 09:58  |  作者:韓雪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題記

微信圖片_20220124094719

△尼瑪扎西委員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上作大會發言。


奔騰的雅魯藏布江,圣潔的雪山,明鏡般的湖水,還有一片延展到雪山腳下的青稞地。

地里,一名中年藏族漢子正埋頭查看冬青稞苗的長勢。

半個世紀的高原陽光,將他的皮膚曬得黝黑;數十年的辛勞,將他濃密的須發染得霜白。熱烈的光線此時正好給他涂抹了一層濃郁的金黃,在陽光下閃耀著釉質般的光澤。

“嘟……嘟……”手機的鈴聲打破靜謐:“尼瑪扎西委員,您的發言稿已被選中,將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上做口頭發言……”

這通來自全國政協辦公廳的電話讓尼瑪扎西有“中獎”的意外。站在原地愣了一會,他打電話給好哥們、連任三屆的全國政協委員圖登克珠。電話那頭,一個沙啞而高亢的聲音從聽筒里蹦了出來:

“這個發言太珍貴了,從2000多位全國政協委員里選到你,多大的榮譽!”

好哥們強調的“意義”既讓尼瑪扎西感到無上的光榮,又給他增添了無形的壓力……

兩個會場 兩種記憶

2020年5月24日上午,人民大會堂萬人大禮堂。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正舉行首場大會發言。

眾目聚焦之處,是站在發言席上的尼瑪扎西。他身著藏族節日盛裝,第一次站到了中國最高議政殿堂上。

主席臺兩側的大屏幕上,《脫貧攻堅 藏族兒女千年夢圓》的發言題目格外醒目,其中的每一句話他都爛熟于心,但仍抵擋不住陣陣襲來的激動和緊張。

“把下面的人看成青稞,就會有愛和輕松。”思緒一回到了晴空萬里的高原,一回到350萬雪域兒女之中,他就恢復了平靜,充滿了力量,燃起了激情:

“……今天,我向大家報告一個好消息:2019年底,西藏62.8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74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民主改革以來,短短六十載,跨越上千年,西藏不僅終結了千百年的封建農奴制,而且現如今,與全國一道邁向全面小康社會,藏族兒女千年夢圓。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無與倫比的優越性。”

會場自發響起暴雨般的掌聲,為尼瑪扎西,也為350萬藏族兒女!

這位生長在西藏和平解放后的第一位藏族農學博士,一顆誠摯的心從來都沒有離開過那片圣潔的土地:為農業生態,“強力支持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態功能提升與社會經濟高質量協同發展”;為農業科技和農業人才,“以增強科技和人才支撐能力建設為主線,強力支持流域特色產業發展”;為農牧區,“大力實施農牧區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建設重大工程”……

那一天的尼瑪扎西,好多人都記得。

……

時隔9個月,尼瑪扎西卻以另一種方式,再次出現在全國政協的會場上。

2021年3月,北京,全國兩會如期舉行。

3月8日,全國政協禮堂。在《團結友誼進行曲》的樂曲聲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主席臺,向逐一上前的政協委員頒發證書,握手、合影。

此時,正在舉行的是2020年度全國政協委員優秀履職獎頒獎儀式。這是70年多來全國政協首次對在履職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全國政協委員進行表彰,接受表彰者共有20人。

隨著一位又一位領獎者的上臺,全場掌聲持續不斷。

“尼瑪扎西委員!”主持人念到了他的名字,大屏幕上出現的是他去年在政協大會上發言的照片。

只是,照片失去了色彩,回歸了黑與白。

掌聲戛然而止,所有人聆聽著頒獎詞——“他扎根西藏,圍繞推動西藏農牧業發展和生態安全屏障積極建言獻策,致力科研,助推青稞增產增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投身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偉大實踐,不幸因公殉職,把生命獻給了一生鐘愛的雪域高原!”

臺下,好哥們圖登克珠潸然淚下。

很多熟悉他的人靜靜地回想起那個削瘦的身影和那張真誠的笑臉,眼圈紅了。

全場一片肅穆。

這一次,尼瑪扎西永遠缺席了。

“孩子”是自己的好

白朗縣巴扎鄉金噶村村支書普瓊忘不了第一次見到的尼瑪扎西:瘦,黑,經典的藏式髭胡,說話的口氣熱情又客氣。那是2013年4月上旬,青稞還沒種下,地里一片光禿。

“支書,我提供一種新種子,每畝能增產25公斤,你有信心嗎?”尼瑪扎西雙手捧出了藏青2000的種子,眼中閃著光。

微信圖片_20220124095139

△尼瑪扎西介紹“藏青2000”科研攻關經歷及“藏青2000”的特點(2013年4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尼瑪扎西出生的雜玉村位于山南市扎囊縣,這里土地貧瘠、干旱少雨,種出來的青稞稈矮,穗粒癟,經常得靠人跪在地上一點一點地收。

兒時的尼瑪扎西也經過了生活的磨難——高寒缺氧,土地貧瘠,即使是最耐寒的青稞,當時,畝產也不到一二百斤,糧食普遍不夠吃。

眼看著父兄為了換取青稞經常外出,一走就是十天半個月。“青稞很珍貴”的念頭,很早就埋在了尼瑪扎西的心底。他從小就想,要將青稞種在西藏所有能耕種的土地里。

從事育種工作后,尼瑪扎西開始明白:所有的作物種植一段時間后,種子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為此,他選擇了青稞良種選育和推廣工作。

這一次的選擇,就是一生的付出。

在青藏高原這一年一熟的地區,育種的周期比較長。育種又是半靠努力半靠天的工作,運氣的成分不可或缺。“發現好的苗子,會感到非常喜悅,希望它明年會有好的表現。但到了明年,如果因為天氣等原因造成表現并不好,就會覺得惋惜,然后在后年繼續滿懷希望地種下去,再從中篩選優異的單株……”在喜悅、惋惜、希望,再喜悅、再惋惜、再希望的循環往復間,尼瑪扎西和他的團隊從1993年開始選育品種,2013年通過品種審定,“十年磨一劍”,終于育成了藏青2000。

尼瑪扎西成了“賣瓜的王婆”,到處夸他的藏青2000:“你看,這是最理想的品種,株高、量大、籽粒白、抗倒伏……”

西藏農科院農業所研究員禹代林記得,僅2013年這一年,尼瑪扎西就往白朗縣跑了十幾次,推廣他的藏青2000。

推廣的第一年,就出了狀況。到了出苗的季節,別的青稞地里紛紛冒出了綠色的嫩苗。種了藏青2000的地里,卻一直沒有動靜。

農民急了,要到鄉里要說法。

推廣人員控制不住場面,趕忙聯系正在內地參加報告會的尼瑪扎西。放下電話,買機票,連夜驅車日喀則,入鄉、進村,第二天天剛亮,他人已經站在了青稞地里。

“如果出不了苗,我給大家賠償!”尼瑪扎西拍著胸脯立下了“軍令狀”。大家安靜下來。

隨后,大家跟著尼瑪扎西走進一塊地,刨開土,一看,種子已經發芽了!又走進一塊地,這里也發芽了!

原來,農技人員對新種進行過專門處理,這樣長出來的青稞抗倒伏能力強,但出苗的時間也會晚一些。

果然,不到一周,青稞苗在尼瑪扎西和農民兄弟們的守候和渴盼中整整齊齊長出來了。

此后,每到青稞生產技術推廣的關鍵環節,尼瑪扎西都要面對面地向農民講解。他說的都是大白話。打農藥,尼瑪扎西會舉著瓶蓋,示范打幾蓋子農藥。加水,他會拎起噴霧桶,給大家看看需要幾桶水。看墑情,他把手戳進土里,再拔出來,告訴農民:到哪個手指節,土是干的,就該澆水了。

這些“土辦法”,農民一聽就懂、一用就靈。

在西藏種青稞的農民,幾乎沒有不認識這位大教授的。30多歲的村民多杰記得,“他來過我家兩次,指導我怎么種地,我們坐在一起喝過酥油茶。”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新品種覆蓋了西藏越來越多的土地。據統計,僅2013年,藏青2000在西藏的種植面積就超過了10萬畝。兩年后,西藏自治區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100萬噸。

尼瑪扎西朝著“兒時的目標”越走越近。

微信圖片_20220124095250

△尼瑪扎西在試驗田內觀察青稞長勢(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時間都去哪兒了

每到四五月份的播種季,100多人的農業研究所大樓空空蕩蕩留下的不超過10個人。大部分人都隨著尼瑪院長下鄉了。

從昌都市的邊壩縣到左貢縣,需要過拉丁拉山,越八里拉山,翻莫攀山,踏雪地、過草地、穿河流,整整一天的路程。常年在途中顛簸的尼瑪扎西忍不住發過這樣一條朋友圈:“時間都去哪兒了?都在路上。”

據西藏農科院統計,尼瑪扎西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下鄉,行程2萬多公里。他跑遍了全西藏28個糧食主產區。西藏有多大?120多萬平方公里,占我國國土面積的1/8。

藏青2000之后,青稞研究還在繼續推進。尼瑪扎西帶著團隊又培育出了“13-5171-7”。這是西藏青稞的第四代。

為了新品種,尼瑪扎西又開始下鄉了。

2020年8月19日,那天結束得晚,晚上9點多了,幾十個農民還站在地里,聽尼瑪扎西講技術,一直講到伸手不見五指。

車子拉著尼瑪扎西回到縣里,人們紛紛下車吃飯。鄉長遲遲不見尼瑪扎西,就問同行的人:“院長呢?”

尼瑪扎西患有嚴重的糖尿病,那時,他正在車上給自己注射胰島素。

下了車,坐下來,一人一碗面條,扒拉幾口,倒頭就睡,鼾聲四起。

朱捷,北京來的博士,2019年7月到西藏農科院掛職。一次,他和尼瑪扎西陪同一位油菜遺傳育種學家到山南調研,結束后把專家送到了機場,尼瑪扎西招呼他,“你跟我走,去看一下曲水的青稞。”

朱捷看了看表,這時已經是下午5點。

他們來到拉薩市曲水縣的一塊試驗田。一邊是5171青稞新品種,秸稈立得筆直;一邊是老品種,青稞稈不少都彎了腰。

“一倒伏,就會造成青稞減產。這兩邊的產量差異會非常大。”

尼瑪扎西不光想著糧食。

“能不能培育出一種品種,籽粒已經成熟,但秸稈還保持著一定的綠色?這樣既保證口糧,秸稈又供應為飼草,老百姓能養活更多的牛羊,就能增收致富了。”下鄉路上,尼瑪扎西不止一次說過這個設想。

有一次,他們坐車下鄉,窗外掠過一片一片的青稞地。一看到青稞,尼瑪扎西的眼珠就轉不動了。

“停車!”他連忙喊司機。車子剎住了,他卻半天下不了車。

達瓦頓珠這才知道,院長是閃了腰。可是,腳一沾地,尼瑪扎西就跟沒事兒人似的,上坡、下坎、爬過了一條大溝,撲到了青稞地里,蹲下來,癡迷地查看著苗株。原來,這片青稞有點“怪”:籽粒已經成熟,而大部分的莖稈葉子卻仍是綠色的。

達瓦頓珠一下子明白,院長在想什么了。這個從博士畢業后就一直跟隨尼瑪扎西的藏族小伙子受到了強烈震動:“簡直不敢相信,一個人對工作怎么會那么不要命呢?”

青稞和農民,就是院長的命啊!

微信圖片_20220124095531

△尼瑪扎西(左)在日喀則市崗巴縣調研(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農科院里的航標燈

2015年,尼瑪扎西被正式任命為西藏農牧科學院院長。

他更加忙碌了,不僅僅要懂青稞,還要懂小麥、油菜、豌豆、加工、水產、飼草、牦牛……

2016年12月,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西藏正式成立。這是尼瑪扎西一手爭取來的,在全國省一級的農科院里,僅有兩家。

身為科學家,行政工作占去了他太多科研時間,尼瑪扎西也不止一次想過卸下院長的職務,踏踏實實地做科研。但沒人聽到過尼瑪扎西的抱怨,他有辦法。

有人問他:“院長,你一年當中有多少天休息時間?”

他伸出了三個指頭——藏歷除夕、藏歷新年和農歷除夕。

一年?三天!

他對妻子拉瓊解釋的“理由”冠冕堂皇:“農業工作季節性強,關鍵的時間節點一來,人怎么能休息?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啊!”

拉瓊習慣了,懶得跟他辯論。

上班,尼瑪扎西是領導。下班,尼瑪扎西是研究員。

偏偏他還特別認真,連項目申報書,他都要親自審改。提綱、大綱、小標題……

院長辦公室那盞不滅的燈,成了西藏農科院的航標。

高原缺氧,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或主動或被動,都會放慢節奏。尼瑪扎西卻總是轉得像陀螺:“時間一晃很快就過去了,不能浪費。”

在西藏,能跟上他節奏的人并不多。

下屬到他面前叫苦叫累,他笑呵呵地開導:

“你們在拉薩工作,比起在地市是不是幸福多了?剛一畢業就能在省會工作,要更加努力才行。”

當年一畢業就在拉薩工作的他,就曾經“更加努力”過。時值上世紀90年代,一些單位里人心浮躁,不少人到處尋找賺錢的門路。尼瑪扎西花1000多元錢買了臺收音機,卻是用來下班后在家自學英語。后來每次出國考察,同行的人都對他流利的英語佩服不已,誰又知道,這樣的根基還是在三十幾歲打下的。

其實,尼瑪扎西同樣不乏藏族男兒的真性情。西藏最大的難處,是缺人才。當有北京的教授主動表示幫助西藏培養人才時,尼瑪扎西像孩子一樣地唱起藏族人獻給最尊貴的客人的祝酒歌。

他興奮地對達瓦頓珠說:“達瓦你知道嗎?人家專家發自內心地愿意為咱西藏培養人才,我不應該感謝人家嗎?人生在世,要活得瀟灑,死得瀟灑!”尼瑪扎西笑著說的話,惹出了達瓦頓珠的眼淚:“老師怎么說出這么不吉利的話?”

尾聲:回響

2020年9月4日,尼瑪扎西在出差途中安排10日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會的事,他肯定地告訴自治區農科院農業所研究員曾興權,“沒有問題,我會準時回到拉薩。”

9月4日晚,拉瓊打電話給丈夫,問他什么時候回家。

9月5日下午,尼瑪扎西乘坐的車輛行駛在那曲到阿里的國道上,一貫把時間看得特別重的他,在趕路。

意外,中斷了這一切。

9月5日,在做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的途中,尼瑪扎西突遇車禍,猝然離世。

人生這趟路,尼瑪扎西停在了55歲這一站。

消息傳回農科院,一個霹靂在所有人頭頂炸響。沒有人肯相信,他們流著眼淚反復確認。

正在昌都出差的達瓦頓珠接到電話,“我們的老師沒了!”

聲音淹沒在一片哭聲中。

遠在北京的兒子放下電話徑直沖到了機場:我要回家!

沒有人比拉瓊更傷心。

剛聽到噩耗,她眼前一黑,暈了過去。“以前不管忙到多晚,我都等著他回來……”

農科院的辦公樓里,繼續著忙碌,也繼續著悲痛。

辦公室里,還保持著尼瑪扎西出差前的陳設。

衣帽架上,掛著幾條雪白的哈達,是下鄉時當地農民雙手捧給他的。

鮮紅的黨旗,安靜地矗立在一角,提示著這是一位共產黨員的辦公室。

小桌上,咖啡、餅干、青稞粉這些加班熬夜時的干糧還在。

辦公桌上,擺著一摞又一摞的材料,每一頁都有尼瑪扎西的筆跡。還有一張他手寫的便條,是請農業所幫忙解決崗巴縣農民的青稞種子。

右手邊的材料上面,輕輕放著一只淡藍色的口罩。對折的折痕,仿佛在等著尼瑪扎西重新拿起它,再次戴上。

在辦公室主任林斌的印象里,會議室的門從來沒關過,天天都有會。他對院長最不滿的,就是他從來都不知道推活,“只要是活來了,都接。”

翻看日程安排,尼瑪扎西逝世前的每一天排滿了開會、下鄉、出差、加班……工作幾乎填滿了尼瑪扎西的所有時間。

他沒有休息時間,他身邊的人也沒有休息時間。尼瑪扎西帶著他們尋找到了忙碌的意義。

“前幾年我還在想離開的事。現在我打定了主意,我們是尼瑪扎西培養出來的,死也要死在這里。”不止一個人流著淚這樣說。

一批人從此堅定了信念。

這意味著,這些青春的男男女女將繼續在這個“缺氧”的地方,幾年、十幾年、幾十年與土地相依,與青稞為伴;

這意味著,這些青春的男男女女將繼續在這個“不缺精神”的地方,幾年、十幾年、幾十年用他們曬黑曬粗的皮膚,映照著雪白的哈達,圣潔的雪山。

到雪域高原走一走,看一看吧——

“雪山青草,

美麗的喇嘛廟。

……

來吧來吧,我們一起回拉薩!

回到我們闊別已經很久的家!

……”

曾興權收到了他的發明專利通知書;達瓦頓珠博士小心捧在手心里的冬青稞種子,也已經趁著秋天種了下去……

青稞再豐收了,尼瑪扎西就回來了。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尼瑪 扎西 青稞 西藏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熟女 | 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有码 | 亚洲国产v高清在线观看 | 日本野外强奷在线播放97 | 日韩在线视频首页 | 婷婷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