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教育·資訊
2021全球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數據大會在北京舉行
人民政協網北京12月16日電 今日,“AI+教育 共創共生”——2021全球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數據大會(2021 AIDE)在北京舉行。經教育部批準,本屆大會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央電化教育館、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舉辦,大會以線上+線下的形式呈現。
開幕式部分與會嘉賓合影
中國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劉利民在致歡迎辭中表示,中國教育在順利實現“有學上”的基礎上,正在加快構建滿足人民“上好學”愿望的高質量教育體系。面對新的發展征程和目標,唯主動求變者進、唯改革創新者強、唯開放合作者贏。“我們要更加主動地加強與各國的交流合作,深化智能教育協同創新,推動人工智能高端人才聯合培養,強化知識產權保護,與各國一道共享智能教育發展紅利。”
中國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劉利民致歡迎辭
中國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教育學會會長朱之文在講話中指出,隨著需求和供給層面影響的疊加,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將不僅僅局限在技術層面,必將逐步深入到觀念和制度層面,這是一場歷時久、影響大的深層次變革。這需要我們首先把握好變與不變的關系,既要變革,也要傳承,始終堅守教育的本真。其次,把握好建設與使用的關系,人工智能硬件建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將人工智能技術真正應用到教育教學環節。此外,教師和學生是教育的兩大核心要素,學校是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要牢牢把握好教師和學生的關系。
中國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教育學會會長朱之文講話
中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在大會致辭中表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和顯著特征,是建成教育強國的戰略支撐和動力引擎。加快教育數字轉型和智能升級的步伐,進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是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加快縮小區域城鄉效益差距、實現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充分利用科技賦能,加速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對于教師優化教學、創新教育方式、精準分析學情,對于學生個性化學習、減輕過重學業負擔等都將產生積極影響。
中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致辭
聯合國教科文駐華代表處代表Shahbaz Khan在致辭中提出,人工智能驅動的數字化學習,不僅是用高帶寬的傳輸路徑快速傳遞傳統形式的知識,還正逐步成為人文主義的編碼。為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啟動了一系列行動。在追求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4(確保包容、公平的優質教育,促進全民享有終身學習機會)的道路上,中國將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合作伙伴。
聯合國教科文駐華代表處代表Shahbaz Khan致辭
在“AI+教育,共創共生”主題論壇上,北京師范大學校長董奇發表了題為《開展腦智發育研究,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主題報告。他分享了國家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科技項目的核心目標之一——探索腦智發育規律,揭示學生心理健康促進與防治的科學原理和方法。該項目通過繪制兒童青少年腦智發育圖譜、解析兒童青少年腦結構和功能發育規律及個體分化機制等等方式,構建中國特色學生心理健康公共服務體系,全面服務于每一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北京師范大學校長董奇作主題報告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張軍分享了《“互聯網+”視角下的智慧教育》,以北京理工大學智慧教育實踐為例,闡述了云端智慧教育新技術在解放空間、解放知識等方面發揮的作用,以及諸多實踐成果。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張軍作主題報告
清華大學前副校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文科資深教授謝維和作了題為《網絡社會中自我認同的風險》的主題報告,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自我認同”,以及幫助和指導人們回答“我是誰”的問題。而網絡社會的興起,特別是虛擬空間的出現,自我認同的實現機制將面臨巨大的風險。報告中,他從自我認同這個具體問題入手,探討了信息技術,包括人工智能、互聯網與大數據的發展對教育基本問題的影響,并提出從“分裂”與“沖突”到“聯合”的設想。
清華大學前副校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文科資深教授謝維和作主題報告
科大訊飛總裁吳曉如以《人工智能助力“做最好的自己”》為主題,介紹了面對“雙減”政策下的教育挑戰,科大訊飛智慧教育解決方案如何通過智能技術強化過程化評價,并深度融入教學改革中,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進而大幅度減少低效無效的學習時間和作業時間。該技術延伸至體育、書法、音樂教學中,也產生了有益的影響。其次,通過智能技術支持教與學,如為“三新”背景下教學改革的情景創設、自主探究和協作學習提供全鏈支持,培養學生能力素養,破解分層作業難題并為學校提升課后服務水平提供支撐;此外,還通過建設教育新基礎設施,為教育提效賦能。
科大訊飛總裁吳曉如作主題報告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教育與技能部部長、PISA項目發起人兼總監Andreas Schleicher作為題為《學術學習之外:經合組織社交和情感技能調查的首批結果》的主題報告。他提出,“技術提供了將學習和評估結合起來的可能性,讓學習更精細、更具適應性、更具互動性。同時,我們意識到,將評估拓展到學科知識的積累之外是很重要的。”一個月前,PISA推出學生社會情感學習評估, 研究表明,這些技能對勞動力市場和社會成功具有高度預測性。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教育與技能部部長、PISA項目發起人兼總監
Andreas Schleicher作主題報告
大會由1場主論壇與17場分論壇組成,議題涵蓋腦智發育、教育監測與評估、心理健康智能評估、人工智能與區域治理、AI與語言教育、AI創新教育等諸多領域,邀請了國內外百余位教育專家、業界精英,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技術實踐,為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與教育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搭建了一個高端、開放的學術交流平臺,共研引領未來教育發展的新思路。
出席大會的還有來自教育行業的資深專家學者、管理人士和一線教育工作者,在線直播實時觀看人次超1000萬。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教育 大數據 人工智能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