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產業動態 發明·創新 探索·發現 科學麻辣燙 科技人物 專家講壇 新基建 院士知播

首頁>科技>資訊

應與基礎教育銜接貫通、給學生充分自主發展空間……

回應“錢學森之問”,“拔尖計劃”仍需努力

2021年12月16日 15:07  |  來源:科技日報
分享到: 

創新更多發生在學科交叉領域,學校可以給“拔尖計劃”的學生多提供一些多學科融通課程,幫助他們學習和了解不同學科范式。這樣的課程設計起來非常難,需要不同院系老師的投入,特別需要智慧有效的組織協調。

——劉繼安 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本報記者 張蓋倫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三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以下簡稱“拔尖計劃”)2.0基地名單,89個基地入選。

根據此前的布局,2019年到2021年,教育部會遴選建設260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包括190個左右的理科基地、60個左右的文科基地以及10個左右的醫科基地。

這些基地的建設目的很明確——著力培養未來的杰出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和醫學科學家,提升國家硬實力、軟實力和健康力,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奠定人才基礎。

“拔尖計劃”已啟動十余年,并進入了2.0階段。

然而,如何甄別出拔尖人才,如何給他們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仍是一個需要持續研究的課題。

97%的“拔尖計劃”學生繼續深造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為回應“錢學森之問”,教育部于2009年啟動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19所高校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建立了一批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探索高校拔尖學生重點培養體制機制。

拔尖,是對“拔尖計劃”學生的要求,也是對人才培養方向的界定。但是,什么叫拔尖?

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劉繼安做了多年創新人才培養相關研究,她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對拔尖人才的定義并非是單一維度,根據對諾貝爾獎得主等拔尖人才特質研究的文獻,批判性思維、創新創造能力、領導力、不怕失敗的探索精神、自信心、心理韌性等都是拔尖人才的關鍵品質,應納入考量范疇;同時,對拔尖人才的關注重點也不應僅局限在個體能力上,還要包括價值情感維度,比如責任感、使命感以及為人類福祉而奮斗的情懷,“拔尖,不僅在于掌握精深的專業知識,還在于擁有強烈的學術興趣、堅忍不拔的精神,敢于打破常規、勇于探索創新的品質,以及心懷家國天下的博大情懷。”劉繼安說。

2018年,據官方數據披露,“拔尖計劃”共培養本科生9800人,已畢業5500余人。其中,98%的畢業生繼續攻讀研究生,在基礎學科和相關領域繼續深造的比例達97%;首批500名“拔尖計劃”博士畢業生中,40名學生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教職。

2018年,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李曼麗等人曾對“拔尖計劃”的培養與成效進行梳理。他們發現,從畢業去向來看,目前各個學校參與“拔尖計劃”的學生,在本科畢業之后基本都選擇繼續學習深造。而且“拔尖計劃”的學生在本科就學期間參與了大量學術研究和論文發表,說明各校“拔尖計劃”的學生在本科期間都實際參與到了科研過程中,并且開始成為學術研究和知識創造的生力軍。

讓學生在本科階段參與科研訓練

2018年,教育部召開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正式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

升級版的“拔尖計劃”,進一步拓展范圍、增加數量、提高質量、創新模式。在學科范圍上,它增加了天文學、地理科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心理學、基礎醫學、哲學、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

雖然有“計劃”之名,但教育部并沒有對入圍大學規定統一的培養模式。不過,“拔尖計劃”材料中有幾個常出現的關鍵詞,如挑戰性課程、學習共同體和本科生科研;同時,各校也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科研報國的精神和人文情懷。

劉繼安說,普遍來講,各試點高校的“拔尖計劃”聚集了一批一流師資,形成了一流師資引領的教學和培養團隊。為了促進拔尖學生的深度學習,充分激發拔尖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力,各高校充分學習和借鑒國外一流大學的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開設有挑戰性的課程,采取以討論為核心的小班化教學方式。

“拔尖計劃”人才培養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讓學生在本科階段參與科研訓練,并給拔尖學生配備導師。比如清華大學物理班建設有冷原子物理、量子輸運、量子計算、功能薄膜、角分辨光電子譜、電子動量譜等6個“清華學堂物理班科研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自主科研探索的實驗平臺。

人才培養的國際化也是“拔尖計劃”中重要一環。李曼麗在前述研究論文中指出,“拔尖計劃”實施以來,各個學校一直積極拓展與國際一流大學的合作,搭建多元化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一方面,讓國際人才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到國外頂尖學校交流學習。

仍需完善拔尖人才培養環境

劉繼安說,“拔尖計劃”1.0聚焦在基礎學科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培養了一批以學術為志業的優秀人才。但是在“拔尖計劃”施行過程中,也有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

從學分和課程設計上來說,給予學生自主發展的空間還不夠。“給學生的課太多太滿,他們很難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對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進行探索。本科生最大的特點是什么?是他們有極大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因此要給他們提供一個寬松的環境,讓他們發現自己真正熱愛的領域。”劉繼安對中國科學院大學一名學生的求學路徑印象深刻。2015級化學專業的盛男同學,修讀了物理學雙學位,曾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學。基于科研興趣,他在多個課題組都參與過科研實踐工作,目前在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在多個學科里轉了一圈,最后他確定了自己特別喜歡、未來想要從事的研究方向。”學校寬松的專業和選課政策以及本科生科研訓練機會,為學生提供了自由探索的空間,幫助他們獲得學科交叉融通的能力。

給“拔尖計劃”學生設置的課程要有挑戰性。“創新更多發生在學科交叉領域,學校可以給‘拔尖計劃’學生多提供一些多學科融通課程,幫助學生學習和了解不同學科范式。這樣的課程設計起來非常難,需要不同院系老師的投入,特別需要智慧、有效的組織協調。”劉繼安說,“這對高校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劉繼安認為,培養拔尖人才的重點,首先在于甄別和篩選出具備天賦和很大發展潛力的學生,要開辟特殊通道,給這些學生提供因材施教的環境和資源,支持和引導他們發揮天賦。在中考、高考之外,也要為拔尖學生的選拔與培養提供通道與發展路徑,使他們的天賦不被埋沒。

拔尖人才培養,并非起于本科階段,更不可能終于本科階段。要讓拔尖人才順利脫穎而出,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銜接與貫通非常重要。

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嘗試。比如美國眾多國家實驗室在承擔重大科研任務的同時,普遍設置了各種面向中小學師生的計劃;大學在高中設置先修課程和銜接課程,暑期開放大學實驗室,讓中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劉繼安說,在與基礎教育銜接、聯通的過程中,高校也可以發現那些有科研熱情和潛力的“好苗子”。

高等教育不同階段的銜接也非常重要,要構建本碩博貫通的培養體系,尤其是構建貫通性課程體系,吸引優秀學生,提高人才培養效率。

“拔尖人才是國家的戰略資源。”劉繼安說,但是到底怎么做,才能培養更多滿足國家戰略需要的拔尖創新人才?這不是一個能簡單回答的問題,需要更多深入扎實的研究與探索。

“拔尖計劃”2.0也指出,鼓勵高校和有關專家圍繞頂尖科學家成長規律、拔尖學生研究興趣和研究能力培養、國際化培養、導師制、學生成長跟蹤與評價機制、拔尖學生培養模式與體制機制改革、拔尖人才培養成效評價標準等方面展開專題研究,形成一批有質量有分量的理論與實踐成果,為“拔尖計劃”深入實施提供參考,推動改革實踐。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學生 拔尖計劃 拔尖 培養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一本久久sm热国产斤 | 亚洲综合婷婷网 |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 |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中文影院 | 在线国产精品看片 | 中文字幕无线观看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