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資訊
節水減排 節水增效 節水惠民
——看豐水地區節水的浙江樣本
浙江省地處江南水鄉,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955億立方米,單位面積產水量列全國第4位,但人均水資源量不足1800立方米,比全國平均水平低8%左右。
如何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與經濟布局不匹配的痛點?浙江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高位推動“五水共治”抓節水,加速從“節水為先”向“節水優先”轉變,以治水倒逼經濟轉型升級,探索出了一條具有浙江特色的豐水地區節水實踐之路。
“浙江城市和鄉村的節水工作思路和理念是一樣的,即節水減排、節水增效、節水惠民,實現城鄉同治。”浙江省水利廳副廳長馮強說。
生活污水從龍頭到田間高效回用
金秋時節,記者站在永康市舟山鎮端頭村的荷花水域,看到村黨支部副書記項建仁拿起手機,連接平臺,控制荷花池噴頭的開關和流量。“村里產生的生活污水經過處理,完全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準》,處理達標率超過70%。每天20多立方米的再生水可以置換苗木基地和荷花池50%的正常用水量。”項建仁說。
端頭村全村有146戶398人。2020年,借助國家節水型社會創新試點項目的“東風”,端頭村建設了30立方米容積的污水氧化池,并且通過信息化平臺進行再生水高效利用。
永康市水務局副局長李輝介紹,永康市的村莊已經實現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作為國家節水型社會創新試點地區,舟山鎮的試點表明農村生活節水和污水再生利用成效顯著,總體上表現為全鎮取水量明顯減少、生活污水和農業排放量減少、再生水帶入氮素,農業化肥施用量減少、農村生態環境更加美好、農民獲得感增強。
智慧灌區實現大場景小切口
橫跨金華市金東區、婺城區的安地灌區總面積190平方公里,有效灌溉面積11.21萬畝,是浙江省重點糧食生產功能區,也是農業綜合開發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項目的重點區。2021年5月,安地灌區獲批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并成為浙江省水利數字化改革試點地區。
“水稻耗水量比較大,灌區灌溉用水量也隨之增加。如何解決用水與節水之間的矛盾?要推廣節水技術的應用,改造管網防止滲漏,達到增加水資源量的目的。同時,打造智慧灌區,布置感知設備,增設量水設施,監控土壤墑情,為灌區農業灌溉提供依據。結合需水模型、調度模型、決策模型,實現水資源‘測、配、調、控’一體的調度供需最優化服務。”安地灌區的主管單位金華市梅溪流域管理中心主任鄭雷說。
目前,安地水庫智慧灌區云平臺已經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提供技術支持的浙江禹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孟潔打開平臺界面介紹,平臺包括水閘、泵站的日常管理信息,雨量、水位、水質、墑情等監測信息,需水、墑情情況的預測信息,讓灌區的所有信息通過“一張圖”的形式時時展現并可控。
以水價改革促進減排增效
2020年,浙江率先全部完成了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浙江省的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是通過改造農田水利設施,通過抓農田節水,目的是要實現水利設施融通和長效管護。”馮強說。
地處太湖之濱的長興縣洪橋鎮,附近的農民一直以來以淡水魚、螃蟹養殖為主,以前都是河道取水,養殖螃蟹的廢水排放到河道再取用新的河道水。“關鍵是排放的廢水氮磷超標,形成農業面源污染。而現在有了生態溝渠,廢水匯到生態溝渠,放到尾水處理池,處理好后再用于養殖螃蟹,可以循環使用。這個十多畝生態塘,可以處理1000多畝螃蟹廢水。”站在洪橋萬畝螃蟹養殖基地的一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計量點,洪橋鎮副鎮長宋金林說,實際上水利設施運維靠獎補資金,不用農民交水費,投入的實際成本基本達到維持灌區良性運行維護成本的水平。
3年來,長興縣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堅持以總量控制為原則,完善配套計量設施建設;以用水管理為基礎,創新終端用水管理組織形式;以績效考核為抓手,建立“雙線”工作考評模式;以獎補資金為支撐,制定分類獎補辦法;以示范宣傳為手段,提煉挖掘長興改革經驗,全面落實完成全縣50.36萬畝有效灌溉面積的改革任務。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節水 灌區 農業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