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教育部:堅決查處變相違規學科類校外培訓
“雙減”政策落地以來,各地大力推進校外培訓治理,不過,新情況也“冒頭”了。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負責人指出,一些地方出現了培訓機構由“地上”轉入“地下”,改頭換面,以“高端家政”“眾籌私教”“游學研學”等名義違規開展學科類校外培訓的隱形變異問題,嚴重干擾政策執行,給改革推進造成阻礙。
近日,教育部出臺《關于堅決查處變相違規開展學科類校外培訓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將治理的觸角,延伸向這類取證、查處和監管更為困難的校外培訓類型。
《通知》明確,開展學科類校外培訓須在培訓主體、培訓人員、培訓時間、培訓地點、培訓內容、培訓方式等方面同時符合國家相關規定。合規性學科類校外培訓一般是指證照齊全的校外培訓機構,在登記的培訓場所和規定的培訓時間,由其所聘請的具有教師資格的培訓人員,按照規定的培訓方式,面向中小學生提供的符合培訓內容要求的學科類培訓服務。
對照合規標準,《通知》逐項列舉出7種隱形變異形態,包括:證照不全的機構或個人,以咨詢、文化傳播、“家政服務”“住家教師”“眾籌私教”等名義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不具備教師資格的人員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在職中小學教師違規開展有償補課;通過“直播變錄播”等方式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組織異地培訓,在居民樓、酒店、咖啡廳等場所,化整為零在登記場所之外開展“一對一”“一對多”等學科類培訓;以游學、研學、夏令營、思維素養、國學素養等名義,或者在科技、體育、文化藝術等非學科類培訓中,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線下機構通過即時通訊、網絡會議、直播平臺等方式違規開展線上學科類培訓,線上培訓機構違規開展線下學科類培訓;以及其他違反相關規定的隱形變異學科類培訓,這是上述6種形態之外兜底的情形。
上述負責人坦言,經分析研判后他們發現,隱形變異學科類校外培訓治理的重點是查處對象、查處主體和如何查處,難點集中在認定、查處和監管環節。于是,《通知》注重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提出了三項具體措施。
一是建立辨別機制,著力解決“查處什么”的問題。規定地方可以成立專家委員會或指定專業機構,對隱形變異培訓行為進行科學辨別。二是落實屬地管理,著力解決“誰來查處”的問題。壓實主體責任,按照“誰審批、誰負責”的原則,對學科類培訓的隱形變異問題進行查處。三是強化監管執法,著力解決“怎么查處”的問題。強調要壓實管理責任,充分利用網格化綜治體系開展巡查執法,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加大執法力度,推進“互聯網+監管”,探索信用懲戒等多種監管方式。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解讀文件時指出,對地下、家庭私教的查處治理,需要科學治理與系統治理相結合。
所謂科學治理,是指要發揮專家委員會的作用,由專家委員會鑒定培訓的方式、內容是否違規。專家委員會鑒定機制,不僅可以處理學科類與非學科類培訓分類爭議,如有機構以非學科培訓為名開展學科類培訓,可由專家委員會對具體培訓內容進行鑒定。
熊丙奇說,治理校外培訓機構,不是一刀切的關停,而是通過嚴格治理,讓校外培訓回到其應有的功能和定位。而且,需求側和供給側也要同時治理。要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給學生創造有意義的假日、雙休日、寒暑假去處。
上海市教科院民辦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董圣足強調,要從根本上落實“雙減”任務,還需要各地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全力推進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努力辦好辦強各級各類教育。特別是,要均衡教育資源配置,優化教育評價方式,深化中高考改革,暢通職業教育的出路,使不同類型學生都有各自出彩的未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緩解社會各方面的教育焦慮,全面重構健康、理性、和諧的教育生態。(科技日報北京9月8日電)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培訓 學科 校外 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