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雙減”政策出臺,校外培訓如何夾縫求生
減負并非一減了之,要加強公共教育供給,使學生的學習生活豐富多彩,要大力推進學校的均衡發展,加強薄弱學校的建設。只有教育均衡發展了,才能從根本上破解學生負擔過重的難題。要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
顧明遠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一紙文件,為原本狂飆突進的校外培訓按下剎車鍵。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嚴格控制書面作業總量,保證學生睡眠時間;全面規范管理校外培訓機構,堅持從嚴治理。
這被稱作“雙減”政策。
資本市場是敏銳的,在《意見》流傳開來的那一天,教育股應聲暴跌。文件中明確指出,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
“這是利國利民的大事,是從黨之大計、國之大計角度作出的重大安排。”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顧明遠表示,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關系到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是貫徹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問題。負擔減輕了,才能真正做到“五育”并舉,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校外培訓無序發展破壞教育生態
“雙減”政策的總體思路很清晰。
首先,還是著眼校內,這是源頭治理。充分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堅持應教盡教,著力提高教學質量、作業管理水平和課后服務水平,讓學生學習更好地回歸校園,在校內“吃飽”“吃好”,減少參加校外培訓的需求。
然后,是系統治理。政策不僅聚焦在作業和校外培訓兩個方面,在加強課后服務、減輕考試壓力、完善質量評價、營造良好生態等方面同樣作出部署,系統性、全鏈條推進“雙減”工作。
不過,政策出臺后,輿論更加關注的,還是對校外培訓機構的全面規范。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據統計,目前全國面向中小學生的校外培訓機構數量十分巨大,已基本與學校數量持平,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如果任其發展,將形成國家教育體系之外的另一個教育體系,不僅會增加學生課外負擔和家長經濟負擔,還會擾亂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而且這些培訓機構違法違規情況突出。由于違法違規成本較低,導致無證無照機構屢禁不止,虛假宣傳、超前超標、亂收費、與中小學招生入校掛鉤等違法違規行為依然存在,機構倒閉、卷款跑路等事件時有發生,嚴重損害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不僅如此,校外培訓機構被資本裹挾狀況嚴重。近年來大量資本涌入培訓行業,展開“燒錢”大戰,廣告鋪天蓋地,對全社會進行“狂轟濫炸”式營銷,各種販賣焦慮式的過度宣傳,違背了教育公益屬性,破壞了教育正常生態。
所以,需要針對這些突出問題采取舉措。
《意見》出臺后,一些分析人士建議培訓機構“放棄幻想”。校外培訓業似乎進入了“靜默期”。最近出現的培訓機構相關新聞,都與裁員有關。
文件要求,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如今正值暑期,有媒體探訪曾被戲稱為“宇宙培訓中心”的海淀黃莊。如今,曾經熱鬧的、擠滿培訓機構的大樓,變得冷清起來。
培訓機構在觀望也在尋求轉型
一家做語文培訓的小型機構負責人蔣勝(化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們打算轉型,做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培訓,說白了,就是把以前的內容換個面貌,重新推出,“不過,現在還沒有看到管理細則,還不知道這些培訓能不能做?!?/p>
更大的培訓機構已經宣布推出新產品,開拓更多領域。
前不久,網易有道推出6款素質教育產品,包括少兒編程、圍棋、科學、美術、機器人等內容;少年得到的產品“泉靈的語文課”,改名為“泉靈的素養課”;猿輔導宣布做素質教育,上線“南瓜科學”;好未來整合了成人教育等多項業務;因為外教政策受到沖擊的Vipkid,也在醞釀成人教育……
上海市教科院民辦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董圣足指出,對校外培訓機構,應當強化素質導向,引導轉型發展。在大力推行中小學校內課后托管和服務的同時,綜合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房屋租金減免、財政貼息貸款及稅收優惠等措施,引導和鼓勵現有義務教育學科類培訓機構轉型發展,發揮自身專業優勢,轉向素質教育領域,面向中小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文化、科技、勞動和體育等課后培訓活動,以補充全日制中小學校的短板和不足。同時,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存量培訓機構剝離學科類培訓業務,探索實行職業技能培訓乃至學歷性職業教育,并可與公辦學校開展合作辦學、實施委托管理。
但轉型并不容易。
蔣勝坦言,K12(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是兩個賽道,兩種經營模式和人才需求。其實新東方、好未來、猿輔導等很早就在做興趣教育,但一直不溫不火。因為“雙減”政策,這些項目被迫走向臺前。“素質類教育,說服家長付費的難度大于學科類培訓,而且學生的黏度也不高。”他表示,現在不少機構都在謀求轉型,也就意味著素質教育的競爭者也一窩蜂出現了,后面是什么情況,還很難講。
“所以現在大多培訓機構還在觀望。”蔣勝表示。
要治“本”還得最大程度滿足教育需求
因為摸不清風向,蔣勝想停課。但家長們主動向他提出,可以私下組班,“靜靜雞娃”。
正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所說,培訓的形態方式可能會發生變化,但只要培訓需求沒有減少,校外培訓機構依然可能隱藏蹤跡,繼續存在。
教育焦慮也還是存在。
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陳志文表示,面對家長的現實需求,如何真正落實好提高校內教育質量,最大程度滿足教育需求,成為治理校外培訓機構的關鍵。畢竟大機構需要合規,但空出來的市場,可能會讓小機構甚至個體戶乘虛而入。
“減負并非一減了之,要加強公共教育供給,使學生的學習生活豐富多彩?!鳖櫭鬟h說,首先要大力推進學校的均衡發展,加強薄弱學校的建設。只有教育均衡發展了,才能從根本上破解學生負擔過重的難題。要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要深化教育改革,把課堂教育作為立德樹人的主渠道,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把每一節課上好,使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聽懂學會。而且學校、家庭、社會都要對學生課余時間負起責任,提供公共教育服務。比如現在各地教育部門都已經出臺了托管措施。托管班可以用一部分時間幫助學生完成家庭作業,一部分時間組織各種興趣小組,開展各種文化體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成長。各種興趣班也可以請校外具備相應資質的專門技術人員、非遺傳承人、志愿者來參加輔導。
規范校外培訓,不是要將校外培訓一棒子打死。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鐘秉林指出,校外培訓機構在興趣愛好類的校外教育供給方面具有優勢,在學科教育方面也可以補差,但不能違背規律進行超綱教學、應試教學。他提醒,政府要履行在提供公共教育服務中的責任,支持學校開展各種課后育人活動,并統籌考慮教師的工作負擔和相應報酬;同時也要避免過度包辦的現象。嚴格規范校外教育培訓,也要注意發揮教育培訓市場的有益補充作用。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培訓 教育 機構 校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