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 論>連起來看
扎實促進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研究扎實促進共同富裕問題。會議強調,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
在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時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改革開放40多年來,從開啟新時期到跨入新世紀,從站上新起點到奮進新時代,中國人民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特別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基礎?,F在,先富帶動后富更加可行,條件也更加充分。
從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有“三多”:一是人數多,是全體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二是內容多,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都要富裕;三是步驟多,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分階段逐步實施。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觀察共同富裕“路線圖”,要在“提低”“擴中”“調高”有實招、硬招,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
“調高”有實招。在“限高”方面,應加強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和監管。合理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遏制以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獲取收入。加快反壟斷法修訂,防止平臺公司利用壟斷優勢獲得高利潤和高收入,維護市場正當合理競爭。
“擴中”要聚焦。實施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行動計劃,以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生、技能型勞動者、農民工等為重點,不斷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比如,提高高校、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匹配度和勞動參與率。提高技能型人才待遇水平和社會地位。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運用農業農村資源和現代經營方式增加收入。
我國已有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要進一步擴大規模,就要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擴展居民收入和財富上升的渠道和空間。普通老百姓的財富增長緩慢而且抗風險能力差,在財富增值過程中獲得的金融資源跟高凈值人群相比是有限的,要通過財政、稅收政策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支持普通人的財產性收入增長。
“提低”要發力。應健全工資決定、合理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完善最低工資標準和工資指導線形成機制。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規范勞務派遣用工行為,保障勞動者同工同酬。在“做大蛋糕”的同時要“切好蛋糕”。要統籌做好就業、收入分配、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托幼等各方面的民生福祉工作,重點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設。更加注重向農村、基層、欠發達地區傾斜,向困難民眾傾斜。
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應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斷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改善收入分配。發揮最低工資、集體協商、勞動合同等勞動力市場制度的作用。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再分配政策力度,利用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手段,合理調節收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和均等化程度,突出再分配機制的中國特色,做到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相統一。
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應在“四提高一精準”上更加“濃墨重彩”:提高公共就業服務水平和效率,提高勞動年齡人口的勞動參與率和就業率,提高社會保險制度的保障水平和覆蓋率,提高教育普惠公平條件,精準扶助重點人群,有針對性地解決“急難愁盼”問題,持續培育新成長的中等收入群體。
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要暢通向上流動通道,讓教育更公平,要鼓勵辛勤勞動、合法經營、敢于創業的致富帶頭人,要避免“養懶人”誤區。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促進全民共同富裕既是一項長期、艱巨、復雜的任務,也是一項持續、現實、必需的任務。久久為功,綿綿用力,行則必至,為者必成。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共同富裕 收入 促進